要生态,也要粮食 延安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调查

2013/06/24  浏览量:     

  始于2000年的退耕还林,是迄今为止我国投资量最大的惠农项目。经过12年的实施,明显修复了脆弱的生态,使大片水土流失严重、频受风沙侵袭的土地变绿、变美。

  2004年,在取得初步成效后,国家曾结构性调减退耕地造林任务。2007年,在粮食安全的种种争议声中,中央依然决定,将补助政策再延长一个周期。5年后的今天,这个政策又走到了历史的交汇点。

  然而,曾作为退耕还林试点的延安,并没有丝毫的犹豫。在多年的经验基础上,延安人认为生态和粮食可以兼得,那就是在退耕还林的同时治沟造地。于是从今年起,延安自筹资金30亿元,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打算用4年时间,逐步将全市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总面积224万亩。

  赶在中央新政之前

  在延安市退耕还林办公室,记者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上世纪末,延安市水土流失面积高达2.88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7.8%。土壤侵蚀模数达9000吨/平方公里,年入黄泥沙2.58亿吨,约占入黄泥沙总量的1/6。

  与之对应的是从1999年以来实施退耕还林所取得的成果:到2012年底,延安市共完成退耕还林910.06万亩,124.8万农村人口受益。全市植被覆盖率提高了21.7%,增速全国居首。延河输沙量减少了58.4%。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农民人均收入比退耕前增长了5.5倍。

  从以上两组数据的对比中,延安人退耕还林所取得的成效显而易见。绿色成为延安市不少县份的主色调,曾经消失了的野生动物如今又频繁地出没在林地里。

  然而尽管前一阶段的退耕还林让延安市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延安全市仍然有224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仍在耕种,生态环境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尝到生态建设甜头的延安市,在国家没有明确出台新的退耕还林政策之前,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启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并于2013年1月24日印发《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的意见》的一号文件,下大力气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

  把耕地退下来,种上林子,得给农民补贴。“一个补贴周期8年,总资金近30亿元,目前由市县财政自筹。”延安市市长梁宏贤曾表示。

  不等不靠施行迅速

  为了迅速在全市范围内掀起新一轮退耕还林热潮,在“一号文件”印发之后,延安市相继在市县区两级政府成立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并先后召开全市退耕还林工作会议、由县区党政一把手参加的新一轮退耕还林现场推进会,动员和明确各县区退耕还林任务。

  市、县两级政府还将退耕还林工作进展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对没有按期完成任务县区和乡镇春季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并在全市或县区通报批评,主要领导要写出书面检查。以制度为保障,推动全市各县区和乡镇对退耕还林工作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

  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亩数相对较多的延川县,在农村农民大量流失的情况下,采取了协会和合作社的方式,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将坡耕地进行退耕。

  “由于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如果让农民自行退耕造林,造林的成活率和进度上都要打些折扣。我们便组织了专门的协会和合作社,把农户前三年的补助拿给合作社造林,经验收合格后,林地仍交还给农户。这样既能保证林木栽植质量,同时退耕还林进度上也有了保证。”延川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刘振东说。

  尚有25度以上坡耕地27.22万亩的延川县,在合作社和协会模式的支持下,今年计划退耕18.36万亩,并计划在两年内实施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全部任务。

  由于延安市大部分县区是苹果优生区,不少县域还大面积栽植了一些经济林。富县牛武镇清泉寺村村民邢东明今年一下子退了10亩坡地,全部栽植了苹果:“沟里的山地、洼地打不下粮,路也难走,种起来也麻烦,不如退成林地,既可以领到一些补贴,将来果树挂果了还能增加收入。”

  在优化退耕还林造林的模式上,富县采取了大量栽植果树等经济林的模式。富县退耕还林办公室主任高继国介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富县退耕还林优先造经济林,在总体退耕林份额中,经济林可以占到40%,且主要以苹果为主。这样既能保证完成退耕还林任务,同时也可以增加农户收入。”

  要生态粮食双安全

  延安市从1999年起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将大量的坡耕地退耕为林地,到2012年底,延安全市退耕地还林面积达到502.38万亩,耕地面积大幅减少。怎样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让农民仍然有地种、退耕林地不复垦?延安市逐渐摸索出治沟造地这条出路。

  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延安市,全市范围内大块面积的平地少之又少,但川道却相对较多。2008年以来,延安市把基本农田建设的重点从坡面调整转向沟道整治和旧坝修复。2010年,陕西省政府先后在延安市召开夏季和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充分肯定了延安市开展治沟造地的做法。时任陕西省副省长,现任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在深入调研后指出:“陕北粮食增产的潜力在沟道。”

  “咱们这里的老百姓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宁种一亩沟,不种十亩坡’。根据已经造成的沟道地来看,一亩沟坝地粮食产量大概相当于3至5亩坡耕地。而且坡耕地在不能使用机械化耕作,上水、施肥都有较大的难度。而通过治沟造地,我们既可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同时对延安市城乡统筹和水土流失治理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它最大的好处,就是使农民有地可种,并通过耕地的增加使更多的坡耕地能够退下来,真正实现‘耕地退得下来,稳得住,不反复’,最终有利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延安市治沟造地办主任张强说。按照规划,延安市拟在十年内治沟造地100万亩,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障粮食安全。

  延安在全面推进退耕还林和造地的同时,还在全市范围内严格推行封山禁牧,促进生态自然修复。为了保护植被和退耕还林成果,延安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封山绿化舍饲养畜的决定》,在禁牧的同时全面推行舍饲养畜,扶持农民群众建设圈舍、人工种草和饲草加工,积极调整畜群和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以养猪为主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业,“扶持”与“禁牧”并重,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退耕还林面临挑战

  “决心”和“手段”都齐备了,财力成为考量延安市级新一轮退耕还林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

  目前延安市决定以1999年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兑现标准,从今年起陆续给新的退耕农户发放补助金。经测算,仅一个周期(8年)给退耕农户的补助,就需资金近30亿元。对于延安来说,自行承担这样一笔数额可观的支出,仍有很大困难。

  “从1999年开始的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每亩地种苗补贴是50元,根据现在的物价水平,一株洋槐从过去的七、八分涨到现在的二、三角,一亩地算下来仅洋槐就得45元左右,其他树种像杨树苗每株1元,侧柏、油松每株达到3元,加上人工成本的增加,退耕还林的种苗等补贴费就相对显得低了一些。”安塞县退耕还林办公室张步云主任分析说。

  为了解决全市退耕还林财力上的难题,延安市按照各县区经济发展差异和财政能力,分梯度对各县区进行市级财政补贴,财力较强的吴起、志丹两县,县级财政承担70%本县新一轮退耕还林补贴,市财政补贴30%;财力较差的延川、富县、洛川等县区,市财政承担70%,县财政承担30%。在自掏腰包的同时,延安市政府还积极向国家林业局、发改委、财政局申请,希望在项目经费上能够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

  在国家大的退耕还林政策尚未明确出台之前,延安市率先推行新一轮的退耕还林,无疑能提供很好的经验。正如延安市退耕还林办总工程师白志刚所说:“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从生态治理的角度来看,它是延安的事情;但从国土安全角度来看,又是整个国家的事情;从治理水土流失,保障黄河流域生态安全的角度看,它更是民族的事情。”从长期来看,先行先试的延安市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值得人们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