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考验回应历史的延安

2013/09/16  浏览量:     

  大灾无情,但却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好的课堂,是对党员干部最严峻的考验,是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成效最好的检验。灾难和危险面前,干部脱了官气、接了地气,以具体的行动、以群众为先的考量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这是抗灾救灾中的延安对全省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示范。

  这源于这片土壤的特质。

  延安光辉的十三年里,党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这里,党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在这里,干部在危难时刻不惜牺牲生命去保卫群众,他们是群众的“主心骨”,是“靠山”。在这片土地上,洒满了干部和群众共同劳作的汗水,浸润着党和群众的鱼水深情。这也是历史的延安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百年不遇强降雨的冲刷下,历史的记忆被激活,精神被召唤。大雨中,在群众手足无措、茫然无助时,党员干部成了他们的“主心骨”,78万人被转移安置,避免了更多的次生灾害和人员伤亡。当暴雨停息、洪水退去,成千上万的受灾群众在帐篷里心无着落时,各级党组织又成了他们的“靠山”。目前,全市范围内的居民安置工程已经启动,延安市政府承诺“不让一户受灾群众在帐篷里过冬”。战火中百般锤炼的使命,在今天的延安依然传承。

  在灾难面前,广大延安的党员干部经受住了最严峻的考验。涌现出李小林这样的干部,他们心系群众安危,临危不惧、冲在一线,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涌现出蔺治斌这样的干部,他们勇于担当、清廉务实,时刻牢记身上的使命。在他们身上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使群众看到党员干部良好的品质和过硬的素质,看到可以信任和倚赖的脊梁。

  在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中,延安把抗灾救灾当作大课堂,把灾后重建和能否满足群众所需当作检验干部的一场考试。全市克服一切困难,加快生产自救,将今后3年的市县两级年度新增财力全部用于灾后重建,同时将全市党政事业单位公务经费统一压缩5%。全市灾后重建兼顾城镇化建设,力争5到8年使群众彻底告别土窑洞,告别高坡、窄沟和地质灾害多发地带。为民大考正在进行,成绩将由群众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