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在革命老区率先 全面小康的发展根基

2013/07/10  浏览量:     

《 农民日报 》记者 唐园结 申保珍 冯克 胡明宝

“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个人梦,每个地方、每个单位、每个人都应该把这个梦想放到特定的坐标中去思考、去谋划、去实践。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到建党100周年也就是2021年,要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超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是延安梦,就是中国梦的延安实践。”日前,接受记者专访时,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开门见山地谈了“延安梦”的要义。

走进姚引良10来平方米的办公室,简单朴素的陈设出乎记者意料,这里除了一张写字台和5把椅子,再容不下其他家具。姚引良笑言:“这也是延安精神的体现啊!延安发现了石油资源之后,日子总体好过了,可我们还有近40万的贫困人口,这是实现‘延安梦’的最大难题。”
为了让全体延安人同步够格迈入小康社会,从去年开始延安启动了“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工作。姚引良说,这项工作的目标与宗旨,与在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高度契合,成为我们践行群众路线的有力抓手和实践载体,是实现“延安梦”的强基工程。

将延安打造成陕甘宁革命老区的中心城市

——实现“延安梦”的现实坐标

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在石油经济的带动下,延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71亿元,人均GDP达到9000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虽然处于全省前列,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全国平均水平还相差260元。“十一五”期间,延安经济增速由2006年的全省第一滑落到2009年的倒数第一,让延安人深深体会到经济结构单一、“油主经济沉浮”所造成的增长乏力和不可持续。姚引良指着挂在墙上的“延安及其周边区域能源资源分布图”和“延安新城建设图”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增长方式必须转变。

姚引良:为了改变“油主沉浮”、经济下滑的窘境,在2011年延安市第四次党代会上,我们提出了“统筹城乡,富民强市;引水兴工,产业转型;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文化引领,旅游带动”的四大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后,延安市委市政府重新审视延安市市情,明确提出围绕鄂尔多斯盆地资源开发和加工转化,要以“跳出延安看延安,横向比较看延安,用大城市的标准看延安”的思路,充分发挥矿产资源、区位交通、特色文化以及政治地位等比较优势,着力将延安打造成陕甘宁革命老区的中心城市。

《建党一百周年延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1)》,已编制完成。这个规划将成为我们实施“四大战略”的目标导向,也是实现“延安梦”的宏伟蓝图。

规划上的经济指标和目标数据很详细、很明确,其实说白了,就是告诉人们建党一百周年的时候,延安将会是个什么样子。作为革命圣地,延安一定要在全国的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够格超标准实现这个目标。

延安能有今天的发展是因为我们有石油,但单纯依靠扩大开采面积增加产量已难以为继,怎么办?我们提出了“稳油、增气、扩煤、促转化”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思路,同时,大力发展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高载能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兴能源以及现代服务业,重新规划能源开发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我们在日常的接待中发现,很多第一次来延安的朋友都说,延安跟他们想象中不一样,革命旧址保护不到位,老城区建筑密度太大,高楼太多,红色文化、地域文化元素在城市建设中表达不明显。这就要求我们按照“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陕甘宁革命老区中心城市”的定位,大力实施“中疏外扩、上山建城”战略。一方面疏减老城区密度,保护革命旧址,恢复红色记忆,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同时,整理城区周边丰富的低丘缓坡山地,上山建新城,拉大城市框架,增加城市容量,拓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此加快城镇化步伐,进而实现“老城更神圣、新城更现代”的城市规划目标,努力为全国人民奉献一个他们心目中想象的延安、神圣的延安、生态宜居而又现代的延安。
统筹城乡重在以城带乡,富民强市重在富裕农民

——实现“延安梦”的首要战略

延安时期,延安人民歌颂领袖,发自内心地唱出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为人民谋幸福”是我们党的立党宗旨。姚引良说,富裕不一定幸福,但幸福一定要富裕。延安提出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富民强市”战略,就是要让全市人民特别是农民群众尽快富裕起来,确保到2021年延安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同步够格迈入小康社会。

姚引良:统筹城乡重在以城带乡,富民强市重在富裕农民。这是我们实现“延安梦”的首要战略。这些年,我们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协调、城镇化速度和质量相统一,把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

按照“做美延安、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的思路,我们专门制订了《延安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实施意见和五年工作方案,并制订了12个县城、33个重点镇、100个新型农村社区的空间布局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公共服务配套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全力予以推进。

从2011年起,市财政对省市重点镇建设每个补助1000万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每个补助100万元,连续补助3年。目前,经过两年的努力,各县城的容量进一步增大,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的“城市功能”日益显现,新型城镇体系的框架正在加快形成,聚集和承载人口的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的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5%提高到2012年的52.27%。

城镇化推进了,农村人口减少了,特别是自然和居住条件很差的农民能够通过移民搬迁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一方面,他们住进新型农村社区,享受到和城里人无差别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通过培训进入二、三产业工作,实现劳动力转移。而且,路修好了以后,社区离田地也就五六公里路程,骑个摩托车一会儿就到了,不会耽误农业生产。

同时,我们深入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全面实施,延安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苹果、红枣、大棚蔬菜、舍饲养殖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全市苹果面积达到315万亩,红枣49万亩,核桃44万亩,小杂粮近100万亩,设施蔬菜20.6万亩,主导产业收入已经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我们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实现城镇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注重在“种植环节提质、加工环节增值、流通环节增效”,大力推广运用农业新技术,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培养农业经纪人、专业合作组织,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我们启动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力争用2~3年时间将全市剩余的224万亩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同时进一步加大治沟造地的力度,未来5年将新造高产稳产坝地50万亩,确保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

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实现“延安梦”的关键路径

按照陕西省人均年收入低于2500元的扶贫标准,2012年底延安市还有近40万贫困人口,而延安总人口只有220万人,所以贫困人口的比例是很大的。姚引良说,为改善贫困村面貌,延安于去年3月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工作,1366名领导干部包扶1366个低收入村,进而带动全市万名干部参与到包扶低收入村工作中,相当于把全市近三分之二的村都纳入了包扶范畴。

姚引良:乐观估计再过一两年,延安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肯定会赶上并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这不能掩盖我们贫困人口多、南北县区农民收入严重失衡的现实,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洛河峡谷地带仍然有很多人均年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人口,扶贫攻坚的任务非常艰巨。因此,通过“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工作来促进低收入群众脱贫致富,对于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

脱贫工作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再好的思路也要抓好落实。从我和市长开始,一直到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我们把这些干部都组织起来,一个人包一个低收入村,要求一包5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明确要求市级领导每年至少到包扶村里两次,县级领导每年4次,乡镇干部一个月一次,每次去都要记录干了些什么工作,写包扶日记,定期检查,年底评优。同时,干部的使用要和他包扶的村相挂钩,我们要求组织部提拔干部、了解干部情况要看他包扶的村子的情况,以此来推动干部真正转变作风。

活动开展以来,包扶干部进农家门,想农家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帮助低收入村制定发展规划,发展主导产业,改善生活条件,建设村级组织,解决实际困难,工作成效还是很明显的。目前有一个统计,包扶干部一年多来共争取实施各类项目5532个,累计争取各类资金8.76亿元,包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1500元以上,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5.8万人实现脱贫。

以我包扶的延川县文安驿镇后马沟村为例,全村85户315人,2011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490元,是典型的低收入村。一年半来,我先后7次到村上调研,与村民一起想办法,定规划,去的次数多,既是一种姿态,更要办实事。目前,帮助村里发展苹果面积550亩,新修公路10.28公里,治沟造地220亩,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300元,增长了810元。同时,包扶的范围也延伸到附近的整个大梁家河区域,在该区域新发展苹果面积1750亩,新修公路25.28公里,治沟造地899亩,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去年12月30日,省委书记赵正永、省长娄勤俭来延安调研,提出由延长石油集团和长庆油田公司每年各拿1个亿,市县财政每年拿2.5个亿,设立4.5亿元的扶贫基金,坚持5年不变,用于延安扶贫开发,使延安在全省、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脱贫目标。既然要率先,就不能等到2021年。我们的包扶低收入村工作计划5年,5年后就到了2017年,到那时实现脱贫目标就算是率先。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先行探索——实现“延安梦”的根本保障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到延川和安塞两县调研,走农户、访社区,与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交流,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倾听大家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肯定了延安开展的包扶工作。姚引良说,作为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践行群众路线的基本形式,我们的包扶工作无疑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好抓手、好载体和制度性安排,为“延安梦”的早日实现提供了根本保障。

姚引良:延安市委对搞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高度重视,我参加完党的十八大以后,立即按照省委提出延安要在此次活动中“先行先试”的要求,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广泛征求群众意见。

刘云山同志和原中共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锦斌同志,包括我与其他几个市委常委在延安各地调研时开了不少的座谈会,只要是有基层同志发言,无一例外都会谈到“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工作。这说明我们这项决策和工作完全符合延安实际,完全顺应了低收入村群众脱贫致富的美好愿望,工作做对了,也做好了!

我理解,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围绕主题、抓住重点,就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既有教育,也有实践,而我们的“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工作,正是领导干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实践载体。检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效的最终标准当然是要看干部作风是否根本转变,是否能够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让群众得到实惠,令人民群众满意。延安开展包扶工作以来,我们解决了当下很多问题,让大家看到了彻底解决低收入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和实现脱贫致富的美好前景,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了。同时,各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在基层经受了磨砺和锻炼,做群众工作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和群众的距离更近了,心贴得更紧了。此外,对包扶中发现的软弱涣散的村级组织,在县、乡两级党委的统一安排下切实得以加强,这不仅是我们搞好农村工作的基础,也是包扶工作的优先任务,是实现“延安梦”的组织保证。

下一步,我们要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好这个载体和抓手:

要让所有包扶干部真正沉到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在与群众面对面的接触中体会我们党的立党宗旨,感受党的执政根基,领悟“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而接地气、强化宗旨意识,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积极为低收入村培育主导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组织劳务输出等,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帮助低收入群众尽快致富增收。
要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以包扶工作的实际成效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要认真倾听包扶村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发动群众帮助我们查找问题,整改是否到位让群众来评判,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收到实效。

《农民日报》2013年7月8日01版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