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 为世界工作

2013/08/30  浏览量:   作者:霍静廉  

 

林伯渠是一位勤勤恳恳、忘我工作的伟大的人民公仆,他把“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林老在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11年里,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与民同甘苦,为民谋幸福。他不辞劳苦,辛勤工作,一心一意为陕北的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他常常说:“是陕甘宁人民用小米养活了我们,是陕甘宁人民给予我们党这块立足点,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陕甘宁人民的恩情。”

为了了解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林老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关心群众生活,注意保护群众利益。从1938年至1941年,随着边区人口的逐年增加,边区群众的公粮负担也逐年加重。因此,在老百姓中便产生了不满情绪,发牢骚、出怨气的难免。情况被反映到林伯渠那里,林老非常重视,立即对边区政府工作进行了反省。通过反省,感觉到边区老百姓确实负担过重。他觉得边区政府工作没有做好,愧对边区人民,下决心解决群众负担过重的问题。他把这一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如实向毛泽东作了汇报。经过反复研究,很快把公粮的数目减了下来。

由于林老平易近人,边区的老百姓都亲昵地称他为“林老头”而不是“林主席”。他们有什么心里话也愿对“林老头”讲。林老每到一个地方,那里的群众就络绎不绝地去看望他。许多人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向他诉说对政府的意见,揭露某些干部徇私情的事实,对政府某些工作提出建议,甚至连家庭纠纷都告诉他。林老总是耐心地倾听,亲切地和他们交谈。凡是和他谈过话的老乡,逢人便说:“这才是我们的主席呀!没有一点官架子。奇怪的是,我们的一切他都知道哩。”对此,林伯渠的诗友续范亭曾在《延安五老》诗中这样写到:

林老奇逸人中龙,风流潇洒有大度。

胜任愉快政多宽,不事吹求公令布。

童颜鹤发非导引,公余且作长征赋。

漫天风雪巡洛鄜,怀古不忘杜工部。

人人争识林老头,亲切有如家人父。

灯下细谈几件事,米面油盐棉花布。

林伯渠热爱人民群众,关心百姓疾苦,人民群众更爱戴自己的主席。每年新春佳节,群众都要扭着秧歌,敲锣打鼓去给他拜年。1945年,边区一位74岁高龄的李全海老人,带着陕北的土特产和两只大公鸡,不远百里从临镇来延安,看望使他过上幸福生活的林主席。

当时,人称“三边有三宝”,即碱盐、嗅皮、甜甘草。但是,由于陕北高原交通不便,这些东西很难运出去。为了变死宝为活宝,换回边区急需的生活用品,1941年,林老主持召开直属十县县长会议,布置各县组织运盐队,后来组织专业运盐队,实行盐代金等办法,解决了群众的用盐,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

林老和边区人民心连心,他热心为边区百姓办事,得到边区人民的信赖和热爱。因此,边区每次民主选举参议员,林老得票都是最多的,他接连三届选为边区政府主席。

19464月,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在延安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各界各阶层及少数民族的参议员一百三十九人,还有来宾、旁听和中外记者共一千多人。当大会宣布林伯渠以最高选票再次当选边区政府主席时,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许多参议员激动得热泪盈眶。一位士兵参议员说:“咱们有人民的政府,有人民的军队,还有人民的主席来领导,军政民合作,一定会把咱边区建设得更好!”一位名叫刘风舞的女参议员高兴得手舞足蹈,她说:“我高兴得连话也说不成了,你看他那么大年纪,辛辛苦苦就是为了老百姓,现在边区连婆姨、娃娃都懂得林主席的功劳。”林伯渠怀着激动的心情说:“我已是三届连任,我很感谢边区人民对我的完全信赖!”“边区有光荣的革命历史,在抗战中曾起过先锋作用,今后在和平民主建设时期,更要起带头作用,我要继续和边区人民一起,努力实现边区参议会所通过的一切决议案。”听到这里,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掌声是边区人民对林主席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衷心感谢,掌声是边区人民对林主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敬仰。

194712月,林伯渠等人由绥德雷家沟去米脂杨家沟参加中央工作会议。两地相距一百多里。由于交通不便,走了60多里,到了雷家坪的小村子,天就黑了,他们只得住在这个有六、七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刚巧有一个叫魏三柱的老乡,给林老带过路,他认出了林老,就把林老让进自己家里。魏三柱的母亲已给客人做好了饭,林老一边吃饭,一边与大家交谈。突然,外面人声嘈杂,林老赶快让秘书出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原来,乡亲们不知怎么得到林老到来的消息,纷纷前来看望林主席,为了让林老吃好饭,警卫人员把群众拦住了。

秘书回来报告后,林老三口两口吃完了饭,对秘书说:“快去,让大家都进来,外面冷哪。”说完,赶紧起身出去迎接。

小小的窑洞顿时被乡亲们挤得满满的。凳子上、炕上都坐满了人,有的只好蹲在地上,有的干脆站着。乡亲们打量着这位林主席,他穿着一身打着补丁的衣服,说话和和气气,没有一点官架子。于是,人们犹如见到了亲人一样,打开了话匣子,把心里话都抖了出来。

当时,村里正在搞土地改革,乡亲们最关心的,也是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土改问题。大家反映了一些情况,诸如个别干部在土改中买东西当面不作价啦、村里还有三百多担租子没有返回穷人啦,还有支部书记把好的东西留下自己用啦,等等。林伯渠拿出笔把重要的问题记在小本子上,然后对大家说:“大伙儿反映的情况很重要,说明我们对干部教育还很不够,大家应该大胆给干部提意见,帮助他们改正,如果干部里头混进了坏人,应该坚决地揭露出来,交给政府处理。”

林伯渠还就土改中的有关政策问题,向大家作了解释。

天已经很晚了,乡亲们围着林伯渠越说越兴奋,久久不愿离去。这时,忽听外面有人说话。不一会,警卫员小胡扶着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太太走进了窑洞。村长见是村东关二流子王小六的母亲,就问:“王大娘,您有什么事儿吗?”

“是啊!俺找林主席,林主席在哪儿呀?唉,都怪我养了个不争气的儿子。我那儿子,政府能不能帮我管管哪?”说着说着,老太太禁不住抽泣起来。

林伯渠赶紧起身把老太太扶到炕上坐下,问她:“您的儿子怎么啦?”老太太越哭越伤心,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村长见状,忙替她把她儿子的情况大致向林老说了说。

原来,这位老太太丈夫死得早,含辛茹苦好不容易把儿子王小六拉扯大。不料前些年,儿子被抓了壮丁,在国民党军队里染上很多坏习惯。回来后,在村里游游逛逛,好吃懒做,还时常干些偷鸡摸狗的事,村里人都厌恶他。土改一开始,给他分了几亩地,可他懒得种,整天在外面游手好闲,把老母亲扔在家里不管,老太太在家经常挨饿。

林伯渠听完村长的介绍,便安慰老太太说:“政府要管的。老太太,您放心吧。”他又对大伙儿说:“我看这样的二流子,还是靠我们好好加强教育,他家里有什么困难,大家多帮助点,他也是穷苦出身嘛,咱们不能眼看着自己的阶级弟兄往泥坑里滑呀!老太太生活暂时有困难,衣服穿得也单薄,村政府帮助解决一下,怎么样?”大家异口同声表示赞成。

这位瞎老太太对林老更是千恩万谢,要跪下去给他磕头。林老慌忙扶住她,笑着说:“老人家千万别这样!人民政府,就是为大伙儿办事的呀!”在场的人都被感动了。

夜深了,乡亲们依依不舍地辞别林老,渐渐散去。

194811月,林老离开延安调到中央工作,他告别了陕北的父老乡亲,来到党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不久,党中央决定派林伯渠去沈阳,迎接前来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的民主人士。当时,北平还没有解放,去东北只能绕道而行。林老一行先到了石家庄,然后乘车去天津,行程七百多公里,路烂难行,还有国民党的散兵游勇,很不安全。天不亮他们就出发了,走一天只走了二百多公里。第二天还要走五百公里。大家担心年岁已高的林老,承受不了这样的长途颠簸。林老却说个人问题是小工作是大,必须在明天赶到天津。汽车在坎坷不平的土路上飞驰,刺骨的寒风钻进车厢,冻得人直打哆嗦。他们日夜兼程,经过十六个小时的连续行车,终于在当天深夜赶到天津。司机累得趴在方向盘上起不来了。第二天,林老又不顾旅途的疲劳,乘火车赶赴东北。

林伯渠就是以这种忠心耿耿的公仆精神,带动和领导边区的职能机关殚精竭虑的工作,把昔日的穷乡僻壤,建设成为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模范民主政府,他自己也成为人民公仆的楷模,博得全边区军民的衷心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