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杨步浩的历史情结

2017/04/11  浏览量:   作者:宝塔区老促会  

原陕甘宁边区著名劳动英雄杨步浩离开我们已经40年了。在建党96年的重要时刻,我们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愐怀先烈,展望未来,更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党诞生90多年来,其所以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党始终同人民群众建立了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因而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成为毛泽东思想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延安时代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可以说那时是党群关系最好的时期,真正是鱼水一家亲。“双拥”运动的锣鼓就是在延安宝塔山下、延河两岸最先敲响的。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窥一斑而知全豹。我们无须对延安时代党群同心,军民一家的历史尽数阐述,只要了解党的领袖毛泽东与一位普通农民杨步浩的长达三十多年的情结,就一定会受到感染并获得深刻的启迪。

杨步浩1905年11月18日出生于横山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七、八岁时,为了分担家庭生活的重担,就为富户人家放牛揽工,受尽了凌辱与剥削。成家后虽然全家起早摸黑,辛勤劳作,在正常年景下,也只能维持半饱半饥的生活。1929(民国十八年),陕北遇到了一场极为严重的灾荒,大半年无滴水入士,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人们挖尽了一切能吃的东西,饿死的人仍随处可见。外地有望者,纷纷背井离乡,投亲靠友。杨步浩一家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怎么办?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一家老少都饿死荒郊吧。常言说,树离窝死,人挪窝活。走,去南路逃荒讨饭去。

一条扁担两只筐,挑着儿女下南路(今延安一带),历尽艰辛,在一些好心贫苦人们的同情帮助下,终于在延安县川口乡石家畔这个个小山村落了户(今李渠镇石家畔村)。在第二年的春荒中,杨步浩年迈的父亲和两个幼小的女儿被活活饿死了。

1935年,红军来了共产党来了。几辈辈受苦的穷人翻了身。土改时,杨步浩分到一个山头约八十垧地,这才结束了他靠揽工,伙种地维持生活的苦子日。在自己的土地上精耕细做,逐步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好光景。吃米不忘种谷人,翻身不忘共产党。为了支援抗战,早日打败日本鬼子,杨步浩起鸡叫睡半夜,加劲生产,所以1943年杨步浩被延安县推选为劳动英雄。

1942年正月,杨步浩去三五九旅驻地劳军,王震旅长告诉大家:“毛主席、朱总司令也有生产任务,也要同战士们一样开荒种地”。杨步浩和吴满有听了,不禁心里“格登”一声,心想,毛主席、朱总司令为咱受苦人翻身解放,能过上好日子操碎了心,每天都要谋划抗日大事,咋能让他们也去大生产呢?于是就产生了为他们代耕的念头。

当时吴满有提出为毛主席代耕,杨步浩也向延安政府提出为毛主席、朱总司令代耕。由于杨步浩态度坚决、诚恳,延安县政府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写信报告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端午节后,小麦就黄了稍,开镰收割后,杨步浩将碾打的第一场麦子,扬了又扬,晒了又晒,亲自赶着毛驴,送到杨家岭,为毛主席代交一石公粮。毛主席亲切地接见了他。当问到为什么要为中央同志代耕时,杨步浩含着热泪讲述了自己苦难的身世。最后恳切地说“吃米不忘种谷人,穿青不忘种靛人。我现翻身过上了好日子,不能忘记共产党和您的恩情呀!”毛主席深为他的真挚之情感动,不住夸赞道“这才是无产阶闹革命呀!”。

1942年7月23日,杨步浩又赶着三头毛驴,驮了一石新麦来到了中央军委驻地——王家坪,交给朱总司令。杨步浩对朱总司令说:“您保护我们过安宁日子,今天给您老人家代耕这一石粮,我是有这力量的。这是我感谢您对我们的恩惠”。朱老总高兴的说:“好,这粮我收下。”朱老总陪他吃饭,敬他纸烟,和他细谈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并询问他的家庭情况,并带他参观了自己在大门外耕种的小菜园,晚上留宿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第二天临走时,朱老总把自己菜园种的西红柿送给他一口袋,回去让老乡们尝尝鲜。杨步浩为毛主席、朱总司令代耕一直坚持到1947年。

在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中央领导的关怀、鼓励下,杨步浩的觉悟和思想境界大大提高,入了党,当了村干部,他深刻地认识到一人富不算富,只有全庄、全乡、全区、全县、全边区农民都富起来,才能更好地支援抗战。因此,不仅他自己努力生产,多打粮食,而且衷心拥护贯彻政府法令政策,积极帮助困难农户发展生产,热心兴办村上有益的事业,从不计较个人吃亏便宜,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是大伙信得过、靠得住的带头人。

1945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群英会上,杨步浩当选为甲等劳动英雄,获奖五万元。

1945年8月28日,毛主席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杨步浩知道后,十分着急,生怕有个好歹。10月16日,当他得知毛主席真的回到延安后,高兴地一夜没合眼,和老伴商量说“毛主席去重庆一个多月,为咱全国的老百姓办事,太辛苦了,把咱家养的三只鸡给毛主席送去,算是尽了咱老百姓的一点心”。第二天一早,他又赶着小毛驴,去枣园看望毛主席。

毛主席从杨家岭开会回到枣园,听说杨步浩来了,顾不上休息,就把他请到办公室,亲切交谈起来,真象是几十年没有见面的老朋友似的。临走时,毛主席送给杨步浩一筐梨、两包饼干,并要他代问全村老乡好。

杨步浩回到村里,转达了毛主席的问候,乡亲们十分感动。

人民热爱领袖,领袖关怀人民。

1945年11月28日,是杨步浩四十岁生辰。周围七个村庄邻里亲友二百多人前来视贺。毛主席、朱总司令亦派代表前来视贺,并赠一上书“与人民同寿”的大红绸帐,礼洋20万元(边币)当他接过毛主席、朱总司令送来的贺礼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心情,两行热泪象断线的珠子一样落了下来。中央领导同志工作那么忙,却把一位普通农民的生辰也记在心里。

1946年春节,在杨步浩的提议下,决定以延安县川口区六乡人民的名义给毛主席敬献一块金字匾。匾上写什么字呢;经民主讨论,大家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中认识到: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革命,把千千万万受苦人救出了苦海,过上了幸福生活。所以在匾上绣上“人民救星”四个字最好。为了做好这块匾,杨步浩找延安城里有名的书法家毕拱斗先生写字,又找手艺最好的木匠作匾牌,着实忙了几天。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杨步浩带领川口区六乡秧歌队来延安给毛主席献匾了。一路吹吹打打,从南关边区政府门口开始,秧歌队一直扭到王家坪军委礼堂院子里。“人民救星”大红金字匾吸引了满街群众。杨步浩紧握着迎候在大门口的毛主席的手,激动地说:“您是咱受苦人的大救星。今天,向您献匾,是我们川口区六乡群众的一点心意,祝您身体健康”。一串五百响鞭炮响过后,毛主席微笑接过匾,高兴地说:“川口区六乡的530户,2400多人,经常和咱中央机关来来往往,像亲戚一样,今天又送来金字匾,对中央这样关怀,我感谢六乡人民,祝贺今年夺得大丰收。”

杨步浩代表六乡群众讲话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后,我们一定努力生产,多打粮食,来报答共产党、毛主席的恩情”。

扭完陕北大秧歌后,又表演了几个小节目,杨步浩和毛主席坐在一起观看,并把节目名称,表演者姓名一一介绍给毛主席。演出结束后,毛主席同杨步浩及秧歌队员合影留念,还在军委礼堂招待大家吃了饭。席间,毛主席一再劝:老乡把酒喝好,把肉吃好。

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了。胡宗南部队向边区步步进逼,战争空气异常浓厚、延安各机关学校开始疏散。边区政府动员群众搞好坚壁清野工作。川口区六乡在杨步浩带动下,不但将公粮提前送交政府,而且开展了拥军热潮,在做军鞋中,大人小孩一起动手,全乡四天就完成了任务。听说胡宗南要进攻边区,群情激愤,所有青壮年都自愿参加了民兵游击队,只要动员令一下,当天就可以集中出发。在坚壁清野中,他们发明了地窖藏粮法。这样既可不被人发现,又能保证粮食在二年内不会霉烂变质。

1946年12月23日,杨步浩与兄长杨步云又到枣园看望毛主席,并汇报了他们搞备战的情况。毛主席十分高兴。特别是对他介绍的窖藏法很感性趣,并要他就地示范一下。杨步浩就在园中一株梨树旁,很快就挖了一个园格溜溜的地窖,把干草一把把拧好放在四周。窖底垫谷叶,上面用谷草封口,最后再盖上一层土。如果在矿野,地面耱平正,就看不出任何痕迹了。

毛主席看了,觉得这个办法很好。便要他去边区政府召开的治安保卫会上介绍经验,在全区推广。这时,正有一批中外记者来延访问,要了解群众对胡宗南进攻延安的反应。毛主席又要杨步浩去回答记者的问题。杨步浩对记者说:“胡儿子要进攻边区,我们“欢迎”。边区的群众早已在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号召下,老老少少都动员,男男女女齐武装,管叫他胡儿子来一个,死一个,来二个死一双,让他的几十万大军都埋葬在边区。”毛主席称赞他回答的好,长了边区人民的志气,灭了敌人的威风。

1947年春节刚过,杨步浩去给毛主席拜年。毛主席关切地说:“我们要走了,你是跟我们走,还是上游击队呢?你是劳动英雄,有点名气,敌人来了不会放过你的,不能留在村里。”杨步浩表示要扛起枪到游击队去,用实际行动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边区。

从此,杨步浩同中央领导同志,同他尊敬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王震等分别了。但是他们间崇高深厚友情,并没有因分离而淡忘,而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地得到增强和发展。

全国解放后,杨步浩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仍在农村默默耕耘,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他曾三次进京看望毛主席、朱德、周总理,两次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1952年,延安地区组织老区人民参观团赴京参观国营农场,杨步浩被推选为代表之一。到北京后,他写信给中央办公厅,要求见见毛主席。没过几天,毛主席就派车把他接到家里,作为多年不见的老朋友热情招待,毛主席亲自给他倒水端饭,而且一再要他不要拘束,吃饱喝好。毛主席详细地阅读了杨步浩带去的延安县的汇报材料,不清楚的地方又同杨步浩交谈。毛主席对老区人民的生活极为关切,一再要他回去后向延安人民表示感谢和问好。临行时,特地给杨步浩换了一身崭新的灰布棉衣,一起合影留念,而且送给他充足的路费。

1954年,在一次耕地时,杨步浩一只胳膊骨拆了。接好后仍使不上劲,干重体力劳动有了困难。他给毛主席写了信,告知了自己的情况。毛主席给西北局、陕西省委写了信,要求安排好老英雄的工作。

党和延安县政府十分关心老英雄的生活,决定让他离开农村,到县种子公司参加工作。种子公司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他考虑后,同意了组织上的安排。

1961年困难时期,毛主席、朱德日理万机,仍然惦念延安时期的老朋友,托人给杨步浩捎来几斤白糖,二瓶酒和两块布料。见物培思人,又燃起了杨步浩二次进京看毛主席、朱德委员长的强烈愿望。他先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说“主席,我很想念您老人家,很想去看看您,不知您有空没有?”不久,毛主席就回信说:“我同意,你跟地方上商量一下,只要地方上同意,我没有什么意见。”

经延安县委讨论后,杨步浩进京愿望实现了。他高兴地几夜都没有睡好,同老伴精心缝制了几个白粗布小口袋,装上了延安最好的小米、绿豆、瓜籽、干菜,抢在国庆节前赶到了北京。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朱德委员长、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亲切地会见了老英雄,并把他介绍给外国朋友。之后,又把他请到中南海家里,设家宴款待,又同他长时间交谈,了解延安的变化,感谢人民的问候。

随着来延安参观外宾和国内观众的大量增加,宣传延安时期的光辉历史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业绩的任务日益繁重,许多外宾都提出要同历史的见证人见面交谈。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教育,适应外事工作的需要,1970年杨步浩从五、七干校调延安纪念馆工作,具体安排在原军委与总部旧址——王家坪。介绍他同领袖们亲切往来,介绍毛岸英上劳动大学的情况。

一年365天,杨步浩没有节假日,星期天,日复日,年复年接待来自五大洲的朋友和国内观众。他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他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生动、具体地介绍老一辈革命家的音容笑貌,平凡而又伟大的实践,使人在感慨万端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他办公室墙壁上挂满了他同中央领导合影照片和国内外观众送的纪念品。他的房间成了一座小型博物馆;他的声音飘洋过海,传遍了五洲四海。

1973年6月9日,敬爱的周总理回到延安。在纪念馆接待室里,周总理亲切地接见了他,表扬他的工作,要他多保重。杨步浩握着周总理的双手,激动的热泪盈眶。临别时,他托总理问候毛主席、朱委员长等。

1975年春天,杨步浩知道毛主席身体欠佳、周总理病情加重的消息后,心急如焚,说什么也要到北京再见一面。在纪念馆工作人员周达陪同下,杨步浩顺利到达北京。中央办公厅的同志接待了他。只因毛泽东主席住院治疗,不便见面,只好委托朱德委员长和王震副总理代为接待。

在朱德和王震家里,杨步浩同老朋友促膝长谈,并在杨步浩的小本子上分别题词。这次虽未见到毛主席,周总理,但能同朱委员长、王震会面,也是对他的一大安慰。他盼望着毛主席、周总理早日康复,再叙友情。

睛天一声霹雳。1976年1月8日、7月6日、9月9日,中国现代史上三颗巨星相继殒落了。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的相继去世,使杨步浩的声音一次次哭哑,眼睛一次次红肿。他多么盼望同老朋友再次握手言欢呀,可是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了。在组织老区人民代表团进京吊唁毛主席时,杨步浩去了。当他看到毛主席安详地躺在水晶棺里时,扑上去痛哭失声。他有多少知心话要给毛主席说呵?

1977年7月6日凌晨,延河暴发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大水从杨步浩居住的窑背上漫过,杨步浩及老伴、儿媳、一个孙子四人遇难。终年72岁。

这是延安时代一则真实史料。毛泽东同杨步浩的情绪是党群关系的缩影。正因为领袖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视群众为“上帝”、靠山,真心实意地为他们谋利益,人民群众也义无返顾地跟党走,甘做革命的铜墙铁壁。这是共产党在延安成功的秘诀之一。

今天,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尽管新时期情况同战争年代有很大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没有过时,人民群众历史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没有改变。因此,要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高举群众路线的旗帜,永传革命前辈的伟大创业的历史形象和伟大精神,为圆中国梦努力拼搏阔步前进!

杨士文 供稿

宝塔区老促会 整理

2017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