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大——人民军队将才摇篮

2017/09/13  浏览量:     

霍静廉 冯新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当人们纪念人民军队诞生的时候,不得不想到名扬四海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人民军队的将才摇篮。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党中央在延安创办的一所最革命、最进步、最有影响的培养高等军事干部的学校。它于1936年6月1日创办于陕北瓦窑堡,称之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 (以下简称红大),1937年1月随党中央移驻延安,1月20日,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从1936年至1945年,历时9年,抗大总共举办了8期(包括红大一期),先后在陕甘宁、华北、华东建立了14所分校、5所附属中学,共培养了10多万德才兼备的优秀军政人才。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军事建设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一、抗大是毛泽东以校建军的战略决策

抗大诞生与抗日烽火高潮到来之际,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1月,赴苏参加职工国际会议的张浩带回了共产国际第七代表大会关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毛泽东借鉴共产国际会议精神,提出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并认真分析了国内外政治和军事斗争的形势后,英明地预见到内战即将停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将形成,中国革命的新高潮必将到来,急需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军事干部来领导、组织、发展革命力量。同时,毛泽东也认真地分析了古今中外的战争史和各种军事理论,特别是中国近代军事斗争史,从袁世凯的小站练新兵到北洋军阀,以及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军事斗争进行了透彻分析研究后,肯定了孙中山黄埔建军,胜利完成北伐的宝贵经验。认为要发展壮大我党我军的力量,首先要建立一支马列主义水平高、思想坚定,精通军事的高素质军队。而要建立这支队伍,最捷径、最宝贵的经验是以校建军。因此,毛泽东做出了以红大建军的战略决策。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的瓦窑堡正式成立,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亲自参加了开学典礼,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我党创办抗日红军大学,是为迎接民族革命战争的到来。为了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需要培训干部,提高干部。因此我们的干部需要重新学习,重新训练,以便将来出校后,能够独当一面地去工作。……我们红大就要继承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即是要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1]

红大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继承了黄埔的精神,担当起以校建军,发展壮大抗日力量,成为第二次大革命主导力量的重任。红大第一期党中央就将罗瑞卿、罗荣桓、谭政、彭雪峰、陈庚、何长工等在我党我军中有崇高威望的军政干部首先调入红大培训。红大第一期共3个科9个大队1063人,其中一个大队38个人,都是久经沙场的团以上干部,平均年龄27岁,平均每人身上三处伤疤。

红大的教师选用了延安当时最优秀的军政人才担任抗大的教员。毛泽东、朱德、刘少奇、李富春、陈云、彭德怀等中央领导亲自兼任红大教员。毛泽东亲自给抗大学员讲《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军事辩证法》等等。毛泽东在给学员们讲课中系统地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经验,批判了“左”右倾错误,阐明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着重指出军队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大大提高了学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领导水平,使他们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既坚持统一战线,又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不被蒋介石的花言巧语所欺骗,不为多次反共高潮的嚣张气焰所吓倒,经住了狂风恶浪的袭击,始终坚定抗战必胜,日寇必败的信心。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国民党对日改用以政治诱降为主,以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迅速调兵对付党中央居住的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军民,为了在实战中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抗战建国人才,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抗大必须越抗越大,挺进敌后,建立分校,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与巩固抗日根据地。除留部分人员在延安建立三分校之外,总校带领抗大骨干力量挺进敌后,先后在陕甘宁、华北、华东等地建立了14所分校,五所陆军中学和一所附属中学。抗大的校旗插遍了大半个中国,抗大的每一个分校都是一座培养抗日将才的熔炉,每隔三、五个月,就要一批抗战建国英才,走出学校,奔赴抗日战场或敌后根据地建立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了防止日寇和国民党的骚扰,许多分校实行流动办学,走到哪,学校就办在哪,抗大的火种就撒到哪,抗日的根据地就建立在哪,游击战争的力量就发展到哪。抗大学子遍布各抗日根据地,不仅成为八路军、新四军中的领导骨干,而且是各抗日根据地游击战争的领导骨干,他们不仅将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带到了各部队,也把抗大精神、抗大的校风带到了部队和各抗日根据地。到1945年,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达91万,民兵220万,这些武装力量的壮大与抗大的发展紧密相连,不仅成为抗战的主导力量,而且成为攻无不克的铁军。实现了毛泽东以校建军,完成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预言。

二、抗大为国防教育提供了科学的教学经验

抗大是在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成长的,它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大量心血。也创立了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国防和干部教育的成功经验,不仅成为当时各军事学校的榜样,也为建国后的国防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抗大坚持了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一扫千年旧教育体系的陈规陋习。毛泽东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性质制定了富有极强生命力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魂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一方针决定军人所握的枪杆子为谁服务的重大问题。毛泽东认为:一个人民军队的干部,必须具备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的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偏离此方向。作为抗大的干部,更应具备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同时,还要具备为实现这一政治方向所必需的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 ,并依据敌我双方具体情况的变化,采取各种不同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达到争取同盟军、孤立顽固派,消灭敌人,取得民族解放的目的。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创举,也是抗大对近代革命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也成为军事教育乃至整个干部教育的发展方向。

抗大的教育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少而精。即把马列主义的军事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联系、与中日双方的军事状况相联系,又与实际战场相联系,就连课程的设置也是根据战争的需要。抗战爆发后,前线急需高级指挥员和参谋,抗大采取急用先学、学以致用的原则,立即举办了军事训练班和参谋训练班。随着根据地的发展扩大和日军的细菌战,抗大又举办了区队长训练班,防化训练班,敌工训练班。以抗战的需要培养人才。由于战事紧迫,教员不可能全面系统授课,而是根据不同班次需要授课,课程虽少,但讲的精,讲的深。学员学习时间短,却学的精,学的活,学用结合。

其次突出实战训练。抗大深人敌后办学,不仅条件艰苦,教学环境都充满了战斗的硝烟,学员们随时随地都有直接对敌作战的可能,因此,各级领导十分重视学员军事科目的训练与教学。他们坚持“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原则,联系学员自身情况,在军事训练中,强调实际动作的演练,加强近战、夜战的战术演习及使用武器性能的技术训练。要求动作熟练,会用会教,以便毕业后既能当指挥员,又能当教练员。正是由于重视了抗战需要的军事教学和有效实战演练的实施,抗大学员的军事素质在短时间的学习中都得到了较大提高,满足了当时抗日救国的形势需要,有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再次是注重针对性。抗大的教学方式,是启发式、联系式、测验式和补助教育式。启发式就是设疑提问,以事寓理,借古论今,启迪学员的思维。联系式就是理论与问题的联系,与过去和将来的联系,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扩大学员的思维。把测验仅作为勉励检查。其测验方式就是教员拟定题目和参考资料后,让大家共同讨论,各述己见,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各自分别签卷。这种方式受到学员的热烈欢迎。补助教育就是报告会、讲演会、阶级教育会、谈心会等等,以转变学生的思想为主题。而对于具体的学员又采取有针对性教学。对于斗争经验丰富、理论基础薄弱的学员,采取启发式、问答式为主,讲演式为辅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解能力较强却缺乏实践经验的知识青年,则采取讲演式、启发式为主,问答式为辅的教学方法。形成了求真务实的教风,从而培养了学员深人实际,严谨治学的良好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