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一场争夺青年知识分子的斗争

2018/06/26  浏览量:   作者:延安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魏协武 张小宁 王玺

 

上世纪40年代初,陕甘宁边区绥德警备区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一场争夺绥(德)米(脂)青年知识分子的斗争。这场斗争,惊动了边区政府也引起中央有关领导的关注,毛泽东主席多次接见绥米青年参观团,稳定了绥米地区的青年知识分子,也鼓舞绥米地区广大民众提高对我党的认识。

陕甘宁边区由于历史的原因文化非常落后,知识分子十分奇缺。1939年前只有边区师范一所中等学校,有些县连一所完全小学都没有。区乡干部大都是文盲或半文盲,要找一个完小生当乡文书也相当困难。绥米地区文化较为发达,有绥德师范和米脂中学两所中等学校。但是,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后,这里属统一战线区域尚未全部解放,存在双重政权。国民党任命专员、县长,共产党为保卫河防,设立警备区,由王震率领359旅驻防黄河西岸沿线。通过自己的民运股,建立了许多基层组织。绥德还是通往华北抗日前线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国民党经常制造事端,妄图一党独霸绥米地区。

国民党专员何绍南是个吃摩擦饭的专家,自己吸食毒品,贩卖鸦片,贪污白洋,还欺压百姓,拨弄是非,破坏团结,民愤极大。竟然于1942年2月,指示保安团发动武装叛乱,向八路军驻地进攻。王震将军率领359旅给予坚决还击,一举击溃敌人,肃清叛乱,将反共恶魔何绍南赶出绥德地区。米脂中学校长营尔斌逃往响水堡,绥德师范校长白焕亭也拉走了部分受蒙蔽的学生逃往镇川堡,他们妄图在那里另办所谓的米脂中学和绥德师范,煽动部分学生到那里去上学。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也有跑到榆林或西安上学的。

国民党何绍南统治时期,实行法西斯教育,留下来的学生思想也很混乱。有的持观望态度看世事会不会再变。有的受欺骗宣传中毒太深,说什么“陕甘宁边区是封建割据”“八路军是游而不击”“共产主义是舶来品不适合中国”“三民主义就可以救中国,何必要共产主义”。绥德师范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学校,它是由陕西地区早期革命活动家李子洲、杨明轩、杜斌承等人于1923年倡导创办的,曾经是陕北党团组织的发祥地和活动中心。培养了许多党的高级干部如刘澜涛、安志文、马明方、贾托夫、马文瑞、贺晋年、白如冰等等,岂能让反动派拉跨。赶走何绍南后学校换了新面貌。359旅和中共绥德地委决定建立新型的米脂中学和接办绥德师范,派得力干部担任学校领导和充实教师队伍,冲破法西斯教育枷锁,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校生活活跃起来并成立了学生会、演戏队、歌咏队、读书会还举办了盛况空前的运动会。学生的思想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非常关心国家的命运,经常自由结合召开辩论会,讨论国家大事。了解实际探求真理的欲望使他们十分向往延安,一些学生提出要到延安参观。

359旅、绥德地委和学校领导对学生的要求十分重视。这不是一般的参观访问,而是一场同国民党争夺青年一代的政治斗争,是彻底肃清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大好时机。警备区决定组织各种思想、各类不同家庭出身的学生到延安参观,让他们看一看红色首都是个什么样子。但是1940年7月组织第一次参观团就遇到许多困难,社会上谣言四起,有人说:“八路军借口征兵哩,娃娃们去延安再回不来了!”也有人说:“共产党把娃娃骗到延安洗脑筋,洗完脑筋就上前线了” 。各种各样的谣言,动摇了家长的心,也动摇了部分青年学生的心。有的学生临行前不去了,也有的家长阻挡学生不让去的,致使同学们思想认识发生了很大波动。鉴于这种情况,警备区做了充分的组织、动员和宣传解释工作。反复动员家长和学生不要听信谣言,要团结互助,排除困难,搞好这次参观访问。事实上,这次参观的用意不仅对广泛地团结青年学生,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有重要意义,并通过他们对绥米地区的群众也是一次很好的宣传教育活动,对今后开展绥米地区的工作有重要意义。警备区做了许多工作,保证了参观的安全顺利进行。

离家出远门,对于年仅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还是第一次。思想顾虑本来就多,再加上社会上的流言蜚语,一些同学还是心事重重,疑虑很多;有的同学是经过与家庭斗争才参加的,精神上总有些不愉快。所以对一部分同学来说,感情上免不了带一些离别的忧愁。但是在老师的带领下,一经踏上参观的旅途情况就完全变了,这么多的青年学生生活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关照,有说有笑、又唱又闹,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开始的那种离家后的孤寂和对未来命运的疑虑,不知不觉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反倒觉得这种生活新鲜有趣、充满生气。

解决好绥米地区这场争夺青年知识分子的斗争,是有关我党在该地区能否站稳脚跟的大事,同样惊动了边区政府和引起中央有关领导的关注。第一次去延安参观是以绥德师范为主,包括少数小学教师和清涧的少数青年,名称叫“绥清青年赴延安参观团”。由绥师老师杨滨带领,共六七十人。1940年7月1日出发,在延安活动了近一个月。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第一时间接见了参观团,住在条件较好的交际处。还受到高岗、王明的接见,冯文彬、李昌向参观团做了关于青年运动的报告。参观了机关、学校、工厂和群众团体,受到各单位的热情接待。白天参观访问座谈,晚上看电影看戏,空闲时间教唱革命歌曲,参观团完全陶醉在幸福和欢乐之中。

最使同学们难忘的是毛主席的接见。7月下旬的一天,毛主席在杨家岭作了题为《中国的前途》的报告,内容是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社会主义则是它发展的必然趋势。过去同学们听的都是国民党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那一套。听了主席的讲话感到很新鲜,觉得明白了许多道理,回去有资本说服那些还被蒙蔽的同学了。主席讲到中国前进的步伐时,用骆驼式的边踏着步子,边绘声绘色地学骆驼走路发出噗嗒、噗嗒的声音,幽默而形象地比喻好像一匹任重道远的骆驼在前进,深深地留在了同学们的脑海里。报告结束时,主席又征询还有什么问题。同学们就把平日辩论的问题,如什么是三民主义、什么是假三民主义等写在小纸条递上去,毛主席不厌其烦地一一作了回答,还评价同学们关心国家大事。这次参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学们自称完全被“赤化”了,恋恋不舍离开延安,但为了安慰家长,戳穿回不去的谣言,为了新的“绥师”需要他们于8月平安返回学校。

1941年暑假,警备区第二次组成绥师和米中两校135人的参观团,其中女生37人。启程时,警备区王震司令员和专署马定邦副专员亲自送行。7月25日到延安,西北局统战部、边区妇联的负责同志看望了参观团的学生。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教育厅长周扬接见了全体参观师生。先后参观了医科大学、青年干部学校、女大、陕公、鲁艺、抗大、日本工农学校、中央医院、解放日报社、保育院、光华农场、纺织厂等单位。朱德给同学们做了两次报告,叶剑英、林伯渠、徐特立、冯文彬、丁玲等也就有关问题分别向参观团做了报告。部分代表两次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第一次是参观女子大学时,在女大的欢迎会上见到了毛主席。那时女大的校长是王明。中央领导同志除刘少奇、周恩来二位当时不在延安外,其他领导人都参加了接见。因时间关系,毛主席未讲话。第二次接见是8月14日,毛主席在边区政府接见了参观团的部分代表,开了座谈会,由谢老陪同。一进入会议室,就和师生们一一握手。问过领队何南若的名字后,像家人会聚一堂。向同学们论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大搞投降分裂活动,企图破坏全国人民团结抗日的形势。主席进而联系实际向学生们询问绥米地区干部的情况和同学们研究绥米地区人多地少怎样解决吃粮问题,是不是可以用精耕细作的办法。最后,教育厅副厅长丁浩川和高云屏老师把准备好的笔墨和粉红色的十六开马兰纸交给毛主席,请毛主席题词。毛主席给参加座谈会的每个同学都题了词。内容有“奋斗”“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学而时习之”“向上”“艰苦奋斗”等,毛主席再三叮嘱学生代表们说:“我们共产党想把中国干好,这和你们的希望是一样的,盼你们回去后,把这个意思转告绥米父老兄弟姐妹们,并努力学习,帮助改进当地工作。”接见时间长达两个小时,结束时师生代表给毛主席献了一面锦旗,题文为“你是我们的光辉旗帜”。

通过参观学生们开阔了眼界,加强了对共产党和八路军伟大业绩的了解和认识。这里虽然是个穷山沟,但学生们还是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前途、希望就在延安这块革命圣地上。同学们更进一步认清了形势,增强了克服困难,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信念。参观团返回传达后,对全校师生和绥米民众产生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附:1941年8月毛主席为“绥米”学生代表的部分题词

file0001.jpg

“奋斗”王俊丰同志

“学而时习之”白秀珍同志

“艰苦奋斗”霍仰山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