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园乡一户特殊的居民

2018/09/26  浏览量:   作者:延安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延安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改名为“延园”。 延园在延安解放后归人民所有。 中共中央来延安后,于1940年开始 修建,一年多即竣工。共修窑洞20余 孔、平瓦房80余间、礼堂一座。1943年,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 任弼时等先后迁居枣园,1944年至1947 年3月,这里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 地。1945年8月,毛泽东由这里赴重庆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1947年3月, 中共中央书记处从这里撤离,转战陕 北。现今,枣园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 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1943年,由于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枣园筹备“七大”会议工作,许多问题需要 毛泽东亲自处理,而杨家岭与枣园相距比较远,为了避免毛泽东在路上来回奔波,争取时间,所以毛泽东随中共中央书 记处搬进了枣园。毛泽东住所在延园东 北的半山坡上,是一座幽静的独院,院内有一排面向西南的石窑洞,右起第一孔 窑洞是会客室,第二孔是办公室,第三孔 是寝室,其余两孔是工作人员的住室。 枣园村隶属于枣园乡,于是毛泽东 就成了枣园乡一户特殊的居民。说他特 殊,是因为他是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最高 领袖,但他从不以领袖自居,将自己看成 枣园乡的一户普普通通的居民。尽管他 日理万机,工作非常繁忙,但不管多么繁忙,心里总是牵挂着人民群众。

拜 年

在枣园期间,毛泽东与当地的乡亲 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给我们留下了 向群众拜年的故事。

1943年,枣园乡的干部群众在西区 区长李树丛的带领下给主席拜年。为了欢迎大家,机关的同志在礼堂摆放了两 行桌子,上面堆满了花生、糖果、香烟等 招待他们。主席亲自在小礼堂门口迎 接,并和其他领导笑容满面地同大家一 一握手问好。当介绍到杨成福时,主席 说:“你是乡长,我住在枣园,也是你的一 户居民,以后开会不要忘记叫我。”群众 拿着油馍馍、米馍馍等陕北特产送给毛 主席,还献上一面上书“为民谋利”的锦 旗。拜年礼节结束后,毛主席和群众座 谈,他亲切地询问群众生活、生产情况。 群众都说经过了大生产运动,现在基本 可以自给自足。主席又问:你们能达到 耕三余一,甚至耕二余一吗?他们都信 心十足地回答:“能做到。”主席追问怎么 做到?他们说了三条理由:深翻地、多施 肥、多锄草。主席赞许地说:“你们说得 对,但重要的是把劳动力组织起来。”座 谈结束后,主席又留大家吃饭,朱德和任 弼时也出席并作陪。主席给大家一一斟 酒,大家都非常激动。据杨成福乡长回 忆说,当时大家都不好意思喝,于是,主 席说我们猜拳,输了的人喝酒。领袖和 群众开怀畅饮,欢聚一堂,领袖与群众水 乳交融的浓浓情意和着阵阵欢声笑语, 久久回荡在枣园乡的上空。 因为每年都是群众给中央领导和毛 主席拜年,1945年春节时,毛主席说今年 要打个早,他在大年初一带着两个警卫 员,端着一个盘子,放两碟菜、一壶酒,前 往枣园乡政府给群众拜年。据当年担任 枣园乡乡长的杨成福回忆:“主席来时, 我们有些干部还没起来,警卫员叩门说,

主席来拜年了,我们赶快起床。”主席一 进门就问了三个好,说新年好,身体好, 工作好。并说这里还有个乡政府,我还 没来过,今天想去给枣园村群众拜个年。 杨乡长说:“我们沉思了一下回答主 席说,你不用去了,群众居住分散,这山 里一家,那洼里一户,我们代替你去,主 席不肯。最后一户请来一个代表,在乡 政府开了个新年座谈会。”主席一见面就 问村长谢红元:“今年新年过得可好?群 众生活怎么样?”谢村长说:“经过了大生 产运动,现在丰衣足食了,吃的有,放的 有,我们枣园25户人家,过年杀了19头 猪。”主席笑着说:“这很好,但还不够,明 年争取每户杀一头猪。”毛主席征求了群 众对政府有些什么意见后又说:“你们有 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我替你们解决。” 大家反映儿童上不了学,没教师,毛主席 就答应给派了一位女教师,在枣园办起 了学校。那时军民之间关系很密切,警 卫战士常给群众锄地、背柴、开荒种地, 还帮助群众制订生产计划。过年过节就 过来担水、扫院子、写对联。医务所也免 费为群众看病,俱乐部演戏、放电影常叫 群众去。群众争先恐后,你一句我一言 向毛主席汇报着军队给地方带来的好 处。主席说你们尽讲好的,不周到的地 方也要提出来。会后,毛主席还到几户 农家看了看。从那次后枣园的生产热情 就更高了,枣园乡也曾得到边区政府的 奖励。 第二天,正月初二,延安市西区老百 姓、警备团、机关代表、劳动英雄和模范 工作者等100余人携带着酒肴礼品给毛 主席拜年。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领导 

人接见了大家,并和他们一一握手。代 表们都持贺年帖上前祝各位首长新春健 康。毛泽东在团拜和致谢各代表后,即 开始讲话。毛泽东说:“去年一年当中, 靠大家努力,做出不少成绩。”接着,毛主 席向西区来拜年的代表们提出今年要办 的几件事。毛主席说:“今天这个大会, 是个团结的大会,我们要更合作,干部、 劳动英雄都要更合作、更团结。我昨天 去了区政府,以后还要到裴庄、邓家沟 ……我希望你们今年能够生产更多的粮 食,使增加的粮食就够交公粮。这件事 希望大家商量商量,看能不能办到。再 有一条,就是要多纺纱织布。西区妇纺 还不发达。希望大家向西区妇纺英雄史 秀英学习。最后一条,要讲卫生,把娃娃 养好。去年公家医生帮助老百姓,大家 都很感谢他们,今年要继续帮助老百姓, 把娃娃养好。”

祝 寿

自从成了枣园乡的一户居民,每到逢年过节,毛泽东都要到每家每户走一走,给大家拜个年、问声好。 

1945年,农历正月十四下午,毛泽东 外出散步时遇到几位老人,便亲切地同他们谈了起来。毛泽东问老人们年龄多 大,身体好不好,生活怎么样。老人们告 诉毛泽东,他们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上, 枣园乡有24位这样年纪的老人,其中有 两人还是同年、同庚出生,生日就是正月 十五日。毛泽东高兴地笑着说,你们年 逾花甲,德高望重,应该给你们祝寿! 有人叹了口气说:“唉!咱们这号老百 姓过生日,还贺个啥寿呢!”毛泽东笑了,说:“如今穷人翻了身,生产又搞得 好,真是人寿年丰,应该庆贺。明天是 元宵节,我给你们祝寿,请大家都来,千 万不要客气。”

第二天,正是元宵佳节,叶子龙开着 车到城里采购了一些肉、蛋、水果和新鲜蔬菜,准备了几桌寿宴。毛泽东派人把 枣园乡的24位老人都请到中共中央书记处小礼堂,为枣园乡24位60岁以上的 老人祝寿。周恩来、朱德等都来了。大 家喝着本地产的白酒,跳起了秧歌舞,气氛欢快而热烈,真是亲如一家!孙有聚老人一把拉住毛泽东的手说:“毛主席, 您是咱庄户人的大救星,我们大大小小 的事您都挂在心中。过去我们给地主干活,没吃饱过肚子,没穿过好衣裳,谁还 给我们过寿!”毛泽东说:“老人家,不要难过,今天咱们翻了身,当家做主人。你 们老人经验多,做事稳重,要教育年轻人 搞生产、支援革命。”毛泽东亲自给他们敬酒,祝贺他们延年益寿、老当益壮。老人们感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 毛泽东笑着答道:“尊老敬贤,应当应 当!”饭后毛泽东还送给他们每人一条毛巾、一块肥皂和一面寿旗作为礼品,并请他们看了《列宁在十月》的电影。老人们激动地说:“我们老几辈都没有过寿,毛主席不仅给我们祝寿、看电影,还有寿礼,真是托毛主席的福啊!”从此,每到春节,毛泽东都要去看望枣园乡老人们,谁 家有困难都要想办法解决,老人们也经常来看望主席,说说心里话。

看 病

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日,延安侯家沟东村的一孔窑洞里,传出一阵婴儿的 啼哭声。乡亲们欣喜地叮嘱孩子的父亲 锁柱:“你千万要告诉毛主席,是他派来 的‘送子观音’哪!”这是怎么回事呢?故 事要从头年秋天说起。 

一天,锁柱在延河边碰到了毛主 席。毛主席亲切地和他交谈,一听说锁 柱结婚5年了还没有孩子,而且附近两 个村子里其他人结婚两三年也没有孩子,大家都很着急,却只能寄希望于求神拜佛,毛泽东不禁陷入深思。回去后,他特意派警卫员去村子里进行了调查,情 况确实比较严重。

当天毛泽东就打电话把延安市委书记张汉武紧急找来,问他:“你们侯家沟 有两个村子妇女不生娃娃,你知道吗?”

 张汉武回答:“知道,可是不知道什 么原因。”

“是不是水有什么问题,请中央医院 去把水化验一下,好不好?”

“好是好,只怕中央医院不干这种小 事。”

毛泽东立刻严肃起来,语重心长地说:“对我们共产党来说,群众的疾苦绝不是小事。我今天叫你来,绝不是要批 评你,而是和你商量如何来解决这个问 题。生儿育女是关系到群众传宗接代的大事,我们作为人民的政府,应该考虑到群众的疾苦,并尽力解决他们的 问题。” 

没过几天,延安县委、县政府的同志 和中央医院的几名医护人员来到侯家沟。经过化验发现,这两个村群众喝的 水里,果然有一种化学物质影响妇女怀 孕。政府和医院的同志马上组织和帮助群众对井水进行处理,给不孕的妇女治 病,锁柱的妻子就是第一个服的药。孩 子顺利出生了,也给村子里其他家庭带 来了希望。这真是一件大喜事!第二天 一大早,锁柱就提着红枣、花生,兴冲冲 地奔向毛主席的住处报喜来了。

还有一次,毛泽东乘车去延安北边 的一个村子开会,群众知道后都涌到村 头看望自己爱戴的领袖。当时有一户 农民的孩子正在发高烧,当妈的为难 了。不去吧,机会难得,不甘心;去吧, 会因此而加重孩子的病。思考再三,她 还是抱着孩子去了。邻居大婶发现了 她,便叫了起来:“这女人疯了,怎么把生病的孩子抱出来了呢?”她这一叫,被 毛泽东听到了。他马上分开人群,走到 跟前摸了摸孩子的头,见烧得烫手,忙招呼司机掉转车头,将母女俩送到中央 医院抢救。孩子患的是脑膜炎,再晚一点就没命了。经医生救治,孩子脱离了危险,她妈妈逢人就说:“这孩子有福 气,幸亏遇到了毛主席。毛主席是咱农 民的救星呀。”

毛泽东任何时候都同群众紧紧地站在一起,关心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无论他住在杨家岭、住在枣园,还是 住在王家坪,逢年过节,他总要把左邻右舍的老乡请来,共同欢度佳节。群众是 最公正的,他们不会违心地歌功颂德,但对于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的领导人,他们不会吝惜自己的歌颂。陕北老百姓称毛泽东是“大救星”“东方升起的红太阳”。那首风靡全国的《东方红》歌曲,就是农民真心唱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