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古与他的新闻生涯

2018/11/05  浏览量:   作者:延安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博古,原名秦邦宪,乳名长林,字则民,中国江苏无锡城内中市桥巷人。1925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4月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之后又任中共临时中央局成员、临时中央政治局书记和负责人。1935年在遵义会议上被解除中共最高领导职务。后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博古生命中的最后五年,是在延安清凉山度过的,期间他根据毛泽东的新闻思想,致力于我党的新闻事业,创办了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开拓了创办党报的道路,是我党新闻事业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1941年初,国民党在皖南围攻新四军,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罹难,共损失兵力7000多人。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因受到国民党的阻挠,不能报道这条新闻,博古得知后非常气愤,他立即向党中央提出希望在延安创办一份机关报,成立一个强有力的通讯社,真实地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丑恶嘴脸。中央经过研究后决定,在延安出版《解放日报》并改进新华社的工作,由博古担任解放日报社社长、新华社社长兼中共中央出版发行局局长,领导我党的新闻大军。

《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16日创刊,这是我党解放区新闻战线上的一件大事。从此以后,毛泽东和博古以《解放日报》为阵地,撰写了大量的社论、专题、新闻以及按语。使广大干部和群众能够从自己的报纸上获得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并了解中央的方针政策及有关工作安排。《解放日报》筹建之时,正值陕甘宁边区遭受国民党严密封锁,经济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在延安开展新闻工作困难不少,博古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通常是上午审核《解放日报》的新闻稿和副刊稿,下午和晚上审阅新华社的稿件并处理各单位的行政工作,抽空还要翻译马列主义经典原著。他潜心工作,越忙越有劲,常常忘记吃饭。由于疲劳过度,身体不好,医生多次提醒他过度疲劳已经使他的心脏扩大,一定要注意休息,但他仍然拼命工作。在延安,夜晚熄灯最晚的是毛泽东和博古,毛泽东是习惯于夜间工作,而博古是只有夜间才能抽出时间进行翻译。中共延安中央党校规定的干部必读的五本书中,有三本就是博古亲自翻译的马列著作。

当年,延安的新闻工作者多数来自国统区,也有的来自沦陷区,还有的是海外的归国华侨,成分复杂,阅历悬殊,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加强对新闻干部队伍的管理、教育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博古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多次强调,新闻工作一是要真实,二是要生动,三是要迅速,但一定要把真实放在第一位,失实的报道不仅会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不好的影响,也将极大地影响党报的声誉。在社论《致读者》中他更是强调,党报必备的四个品质就是,坚强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这四性是从延安时期一直到现在如何办好党报的重要依据。

在博古和报社同仁的不懈努力下,解放区的新闻事业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和统一的战斗机构。这个机构天天把人民的意见和活动集中起来,又广播出去,天天向整个解放区、全中国乃至世界播发我党的主张,指出中国人民斗争的方向。在历史上,中国人民有这样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密切联系群众的战斗的新闻事业还是第一次。而博古对于这一伟大事业的创造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1946年2月,中共中央派博古前往重庆担任政协宪章审议委员会中共委员,参加政协宪草会议。临行前,《解放日报》和新华社等单位召开了隆重的欢送会,博古在会上做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讲话,没有想到,这次讲话竟成了他对延安同志的永别赠言。4月8日,博古和王若飞等由重庆飞赴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失事,机上17人全部遇难。博古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9岁。毛泽东同志题写了挽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博古用毕生的心血领导和建设了党的新闻事业,奠定了新中国新闻工作的格局。他的光辉业绩将永垂不朽。他忠心耿耿,为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认真负责,勇于进取的工作作风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

(延安新闻纪念馆:杜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