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7 浏览量: 作者:黄龙县老促会
2013年7月8日上午,虽然已进入三伏天,黄龙山城由于阴天,徐徐微风却带着凉意。趁着难得凉爽,我们老促会一行五人,驱车前往白马滩镇五角山,这里曾经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刘志丹开辟革命武装的一个根据地。此行程的目的,主要是走访当地群众,调查了解刘志丹在这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事迹。
五角山地处韩城、合阳、澄城、黄龙四县的交界处,山上有五座比肩的山峰,座落相望,故称五角山。如遇到晴天,站在主峰之上可以望见远在百里之外的黄河,所以这座山也称“望河楼”。五角山村座落在五峰之中的山窝里,村子里大部分房屋是土打墙和石板房,院落为石板铺地,石头垒墙,具有陕南人的居住风格。大集体时期,村上最多有十几户,七、八十口人,山上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只因交通不便,村民陆续迁到山下的移民新村。但仍有部分村民继续守候着这块富庶之地,不愿离开。七十多岁的老干部王朝晖、老教师孙甲昌退休后仍然住在山上,他们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这里的革命故事。
1935年农历二月,刘志丹率红军二十五军从韩城来到白马滩,在这里打富济贫,其队伍驻扎在五角山及周围的神峪、大石、子房、白家塔等村。其中刘志丹住在柳宝山家(现房子完好),有一个称“马连长”的住在杜希成家。刘志丹驻扎期间对白马滩村的两家大财主焦海潮、陈汉青挖了浮财,并且绑走了焦海潮。大力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革命主张,把当地学校改名为“列宁小学”。召见了当地地下党组织的负责人,韩城西区区委书记田逢年和卫镇北、王明山、张满福、卫世杰、王海乐等人,通过当地地下工作者的动员,白马滩地区三十多名青壮年报名参加红军。白马滩的王海乐,张峰村的袁长命、党天顺,大石村李狗娃,乱石滩村王福来、孙养清,白家塔魏稳红,仰面村张月盛,卫家堡卫镇东、卫春乐,谢家坡王艮有,背崖子王稳红就是这时参加的红军,同年三、四月红军队伍撤走时,王福来和袁长命、王稳红、魏稳红等二十余人跟上红军去了陕北,留下一个蔡队长和王海乐、党天顺等人继续开展地下工作。从此,五角山就成为我党革命根据地之一。
红军走后,以黄春茹、姚树林为首的民间武装在五角山安营扎寨占山为王,与官军、土豪劣绅为敌,多次出山打击国民党反动军队和敌伪政权,威震关中。“西安事变”后,新的抗日统一战线逐渐形成,红军派张堃生争取这支队伍。黄春茹,姚树林部接受改编后,开赴延安进行了九天的休整,按团级建制。张堃生任政委,黄春茹任团长。由于该部留恋五角山的有利地形和当地群众的基础,又回到了五角山,计划秋后开赴陕北。1937年夏,国民党驻韩城158团以及韩城、合阳、澄城三县民团2000多人,重兵围剿了五角山。黄春茹、姚树林等主要军事骨干300余人在巍巍五角山上。这支革命武装,在这里坚持数年,牵制了韩城、合阳、澄城三县的民团和国民党几个团的正规军,有效地减轻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压力。解放战争时期,五角山革命武装根据地,一直是共产党游击队的“暗边区”,韩城支队、澄合支队、黄龙之队、韩宜支队都曾在这里活动。白色恐怖时期,曾还是韩城县委的驻地。
1948年,渭北特委成立后,特委书记黑志德在五角山的一个石庵下主持了会议。任命了韩城、合阳、澄城、宜君、黄陵、白水、黄龙等县党政负责人。
生动真切的讲述,我们一行人深受鼓舞和感动。而今,这些革命旧址还在,它有力的诠释了刘志丹开辟的五角山红色革命根据地和当地群众对中国革命的胜利所做的贡献。
黄龙县老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