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8 浏览量: 来源:富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老区孕育了中国革命,老区蕴藏着老区精神。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儿女,要用好红色资源,源源不断地从老区精神中获取力量,传承好红色基因,才能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
筑牢红色阵地,坚持久久为功
2024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的百年历程,创造了伟大历史、铸就了伟大精神、形成了宝贵经验,创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要加倍珍惜党的历史,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
“富县虽地处边陲,但在党的革命事业中处处能见到她的影子。”富县老促会会员高荣辉说。高荣辉同志在富县讲师团工作多年,对富县的人文历史了如指掌,在他的介绍下,一座座富县的红色阵地在眼前清晰地矗立起来:
1935年10月11日,直罗镇战役之前,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到达富县东村,在东村福严院塔下同徐海东率领的红15军团会师,开始了直罗镇战役的战前准备工作。
1935年10月25日,富县榆林桥战役打响,最终全歼国民党东北军第67军107师619团,俘其团长高福源及敌官兵1800余人。
1935年11月21日,直罗镇战役打响,先后歼灭敌人1个师又1个团,共计俘虏敌人5367人,击毙击伤敌人1000多人,阻击溃退敌人3个半师的兵力,缴获的物资、武器、装备大大改善了红军装备,有效提高了作战能力。
1935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东村一天主教堂(现为东村会议旧址)主持召开了营以上干部会议,会上他作了《直罗镇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对直罗镇战役的伟大胜利作了全面的历史性总结。
1935年12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以《陕甘苏区的空前大胜利》为标题,报道了这次战斗的经过和结果,极大地鼓舞了陕甘革命根据地人民革命斗争的信心。
……
近年来,在富县老促会的参与下,富县围绕旗帜鲜明的党史学习基地筑牢红色阵地,愈加重视保护红色遗址和红色资源,让它们在新时代重新焕发出光彩。
发掘红色故事,再现峥嵘岁月
陕西省延安市富县,是原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拱卫延安革命根据地的“南大门”,是一片红色的沃土,也是老区精神的重要发祥地。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总结道:“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富县直罗镇位于葫芦河南岸,是富县通往甘肃合水大道上一个较大的集镇,南北群山起伏,中间是一狭长谷川,地形对“设伏歼敌”十分有利,红军就借这个地势巧布“口袋阵”,把敌人放进直罗镇后一举歼灭。这场战役的胜利,被毛主席高度评价为“奠基礼”,足见它在党中央把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追思历史、缅怀先烈的意义在于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传统。先烈们的英雄事迹令人震撼,特别是十二小英雄的事迹,让我这个做母亲的既揪心又钦佩,回家后我也会把他们的故事说给孩子听。”来直罗镇战役烈士陵园祭奠先烈的刘秀梅女士不住地感慨。
近年来,在县老促会的努力下,富县不断在发掘红色故事上下功夫,不仅梳理出《富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直罗镇战役老区精神的闪光点》,更在此基础上将当年富县担架队、十二小英雄等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不断深挖,结合直罗镇战役烈士陵园、直罗镇战役纪念馆、东村会议旧址、榆林桥战役开展党史学习活动,再现了那些峥嵘岁月,为鄜州儿女注入了精神动力,也使这红色基因在鄜州大地上得以延续。
创新宣讲手段,传唱红色精典
富县地处延安市南部,洛河中上游,北枕榆延要塞,南俯秦川腹地,东依黄龙山系,西连子午山脉。县域面积居延安市第一、陕西省第五,县域地图如同缩小版的中国地图,同为昂首挺胸的“雄鸡”形象。
在鄜州大地,不仅流传着鹿衔黄旗、血铸宝钟、地仙授锣等民间传说,还有很多红色革命精典在当地口口相传。其中,由富县老促会会员缑金录作曲的《直罗雪夜》就是一个极具代表的精典故事。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2周年,重温讲话精神,弘扬秦腔艺术,让更多秦腔爱好者零距离领略传统艺术魅力。2024年5月22日,由延安市文旅局主办,富县秦腔剧团承办编排的红色秦腔小戏《直罗雪夜》专场演出在富县采油厂多功能大厅举办。
该节目是根据1947年游击队与老百姓之间的真人真事创作的秦腔剧。剧目讲述了国民党胡宗南部进犯延安,遗孀珍嫂为掩护在家养伤的游击队长大刘,与其假扮夫妻。那夜,情郎石五归来,因珍嫂怕事情败露,将其拒之门外。一时误会的石五,却被到处搜查的胡匪军射杀。大刘深怀愧恨,誓替珍嫂、石五报仇。
一直以来,秦腔都是富县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极一时。时至今日,每逢有戏曲公演,现场总是座无虚席、热闹非凡。该剧目创新性地采用秦腔小戏的方式演绎了老百姓与红军之间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让观众非常有代入感,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吼的是历史 ,听的是沧桑”。
戏曲演出中,演员们或高亢悲壮,或委婉细腻,将秦腔唱腔与红色精典完美结合,让观众近距离领略秦剧的魅力、感受秦腔的独特韵律。一幕幕精彩的剧情引人入胜,感人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的倾情演出让现场的观众纷纷动容。这种更易被接受的艺术形式,将红色精典远远传唱开来,更是激发起无尽的民族凝聚力和深切的民族自豪感。
直罗镇战役所彰显的老区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老区人民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但过去适用,现在适用,未来更适用。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富县老促会将会继续不忘初心、牢记历史,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接续不断用老区精神推动强国梦建设!
备注:富县在1964年之前被称为鄜州
(陕西富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