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延安职业教育状况的调查

2013/12/31  浏览量:   作者:延安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延安市老区建设促进会  社会组

(2013年12月22日)

早在1991年,国务院就做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在《决定》的指导下,职教事业有了较好较快的发展。但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高中热”与“本科欲”使职业教育出现了招生萎缩,办学困难的问题,整个职业教育处于发展低谷。之后,虽然中、省、市都先后对加强发展职业教育作出了相应规定,但从实施的情况看仍不够理想,职业教育仍基本上停留在2000年前后的水平上。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就延安目前职业教育的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

一、我市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

延安市目前有各级各类职业学校26所。其中高职院校1所,中职学校3所,技工学校2所,职业中学(职教中心)14所,民办职业培训学校6所。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中1所,省级重点职中5所,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体系,为全市的技能人才的培训和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的职业技术教育明显处在相对滞后的低水平位次。就拿办学情况相对较好的洛川县职业中学来说,该校占地面积88亩,教职工138人,在校注册学生2000名左右,但大多数为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仍然是普通高中的教材,教学目的仍然是以高考为目标。黄陵职业中学仍然设有小学部、初中部、职高部,与普通学校教育差别不大。吴旗县职业中学与县一中两个牌子,一套机构,教职工190多人,全校初中部学生1000多名,职高900多名,职高教学实际上与普通高中差不多。志丹县职业中学占地面积60多亩,教职工30多人,目前基本上无职高在校生,只有与电大合作办远程教育的3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在校生也只有200-300人。延安职业技术学院设计的在校学生规模应在一万人以上,但目前规模也只有7000人左右。无论是职中还是高职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普通中学和普通大学的办学模式,尚未真正走上职业技术教育的轨道。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有职业学校不能适应就业需求。由于上级要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要并重,才能实现教育达标,所以各区县建起了职业中学。学校虽然建起来了,但教学设备严重缺失,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职业教育应以知识够用为原则,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无教学设备,无实习工厂,无实训基地,办职业教育也只是一句空话。这样的学校培养的职业高中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必然不能适应社会就业的需求。

2、职业学校的教育不能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很好地结合。从我市目前的情况看,职业教育并不应该只是初、高中学生,而应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主要的教育对象。在这方面我们原来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但收效甚微。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职业中学的招生方向问题。原来设计的职中只是招初中毕业生,大多数为职高教育,没有或很少考虑到如何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参加职高教育。其次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缺少经费。职业中学教育国家给经费补贴,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教经费来源比较分散,且费用很低。比如近几年,国家有“雨露”计划,“阳光工程”,还有教育、妇联、工会等多个部门的职业教育计划。这些计划掌握在多个部门,且经费有限。比如“雨露”计划,三个月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也只有800元。从实际情况看,这800元只能完成部分教育计划,根本达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这样的职业教育也只能是完成任务而已。第三是无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的脱产学习问题。这是目前难度最大、最突出的问题。农村劳动力大致可分三种类型:一类是欲进城务工的农民。二类是在农村的非农产业就业的劳动力,这些人离农不离乡。三类是留在农业内但是拟在未来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产业中就业的“农业工人”,他们既不离乡也不离农,但谋求产业转型和升级。就上述三种类型的人,我们如何在现有职业院校内,对他们实施职业教育,是我们延安市今后职业教育的重点。

3、就业问题是职业教育的瓶颈。没有畅通的就业渠道,职业教育就无法招到生源,无生源学校就是一片空白。从全市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看,除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因有大专学历就业还有一定的市场外,全市其他的技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都存在就业难的困境。就业难的原因,一是我市没有多少市属规模以上的企业或大型私企。我们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多数去南方或东部省份打工,但大多数工作时间不长后就又回到延安。原因是外地多是私企,劳动时间长且待遇并不高。二是我们培养的人员技能不强,多数只能干重苦力劳动。三是乡土观念浓厚,不愿背井离乡,创业意识淡薄,创业能力较差,遇到困难退缩不前 。

三、对延安职业教育今后发展思路的建议

1、整合教育资源,走集团化办学的路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支持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开放共享。以政府统筹、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为重点,探索部门、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我市已于2012年成立了以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的延安职教集团。但目前看这个集团的组成,主要以各区县职教中心、省内外部分企业、部分行业协会为集团组成单位,属于一种松散式的管理形式。没有形成统筹协调、合作办学、共同投资、共享资源的有效办学机制和体制,走集团化办学的路子尚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2、把农民转产就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对象。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要积极适应形势的发展,就城镇化培养人才。城镇化必然要求农民市民化,因为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而不是物的城镇化。到处都建高楼大厦,如果没有人也不能叫城镇化。城镇化后,农村劳动力从农民转为市民,就必须要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只有有了职业技能,才能在城市就业,才能适应城市生活。那么这些从农民转为市民的人群,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开展职业技能教育的主要对象。面对上述这样一种职业教育的群体,我们既不能像教育中学生一样教育他们,也不能像对待产业工人一样教育他们。只能依据他们的特点,因人施教。选择城镇化所需要的职业,确定相应的专业实施职业教育。

3、加大经费投入,夯实发展基础,增加和整合职业教育投资。目前,需要进行职业教育的对象人群庞大,且需要对他们给予生活补助。加之需要建设一定规模与数量的教学基地,大量增加实训、实习设备,所以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为此,一方面建立以政府财政投资为主体,积极吸收民间投资的经费投入体制。另一方面,要整合职教经费,成立“农民类”人群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将教育、人社、民政、财政、农业、工会、妇联等部门的职业教育经费集中使用,改变过去多头投入,多头管理,效果甚微的局面。

4、坚持将授人以渔作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职业教育要以授人以渔为办学宗旨。对此,我们建议,今后职业教育的教师,一部分要从生产第一线有造诣的专业人才中遴选。职业教育的实训、实习基地必须建立在生产、流通环节上。实践证明,成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校中厂”,“厂中校”,才可以实现职业教育功能和办学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要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进一步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5、坚持职业教育法制化、制度化。职业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业,而是一个旷日持久的伟大工程。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健全的政策、法规来支持,来保障。因此,要把职教事业推向法制化、制度化。把职业教育好的政策、措施、办法,以党委政府的文件或人大立法将其确定下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不致于因领导的变动而改变,不因机构变更而改变。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会迎来一个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