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

2014/11/29  浏览量:   作者:延安市老促会  

延安市老促会经济组

洛川县槐柏镇政府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农村养老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城乡统筹发展中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就此问题,在洛川县槐柏镇做了重点调查研究。

槐柏镇地处洛川县中部。全镇辖55个行政村,87个自然村,112个村民小组,5216户,23982人。总耕地7.8万亩,其中苹果面积7.1万亩,人均果园2.9亩。2013年全镇经济总产值3.27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人13635元、纯收入10500元。经济指标居于洛川县中上等乡镇水平。

一、全镇60岁以上人口状况及养老问题分析

全镇60岁以上人口271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1.3%。其中69岁以下1441人,占老年人的53.2%;79岁以下933人,占老年人等34.4%;80岁以上高龄老人336人,占老年人12.4%。近几年,镇政府认真落实党和政府各项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全镇老年人补贴享受率达到100%,合作医疗享受率达到100%,曾是全县养老工作先进单位。调查显示,70%左右的老年人基本生活有保障,家庭关系基本和谐。

但是,进一步调查也发现,农村养老方面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传统的义务养老观念正在被物质养老所代替,导致老有所养流于形式,部分老年人精神慰藉缺乏。

洛川是个苹果大县,近年苹果收入逐年增长。经济条件好了起来,农村兴起盖平房(楼板房)、买小汽车热、安装空调、农家网络。条件改善了,多数户也关心起老人的生活起居问题,老龄人口的生活质量也随之提升。但是,也有一些户名义上是管老人,实际是在物质利益驱动下履行所谓的老人抚养。一类是为了耕种老人的地,扩大果园面积,形式上把老人接到自家养活,其实并不是真心关心老人的生活,老人有病也不能及时医治。这类户有220户412人约占老年人的15.2 %。比如:槐柏镇槐柏街村三组邢小卫,38岁,兄弟二人,平均分别享有10余亩果园,父亲74岁,母亲72岁,老两口的5亩果园3年前平均分给两个儿子经营,兄弟二人家庭年收入平均在13万左右,平时也不给老人零花钱,老两口平时只能靠捡破烂为生。第二类是老人身体尚好,一些家庭既耕种老人土地,也为了让他们参加果园劳动和带孩子。这类户情况相对好于前一类,有334户627人,占老年人23.1%。比如:槐柏镇贺卓村村民任小龙,41岁,包括父母亲在内家里5口人,由于父母亲年龄较大,耕作能力逐年下降,将自己的果园让给儿子经营,平时帮儿子儿媳干干果园里力所能及的活之外,农忙时还可以帮忙做做饭,管管孙子,当前家庭较为和谐。但当年迈或因病不能劳动,或者孩子上学不需要管理后,这些老人就推给其他弟兄或者轮换管理。第三类是弟兄们相对多时轮换管理,一家轮3个月或半年,常出现前一家到期要送走、后一家不愿接收的现象。这类户有83户159人,占老年人5.8%。槐柏镇下操村王新起兄弟俩,各自有各自的家庭,平均家庭年收入也都在10多万以上,但是家里70岁左右的父母亲,虽说名义上是小儿子养活,其实是谁家活路忙了就将老人叫到谁家帮忙,当地里没活的可干的时候,就都不接不管了,老人只得给别人打打零活,维持生计。第四类情况是自家光景不错,但就是嫌弃老人,或者婆媳关系处理不好,把老人推出去让老人单独过,生活自理。这种户是极少数,多为只有一个儿子的户,有31户58人,占老年人2.14%。比如:槐柏街村的杨小红兄弟四人,家家光景都还算殷实,街道都购有门面房,但就是各家媳妇都嫌弃老人年龄大、麻烦,老人也不想看他们的眉高眼低,70多岁的老两口自己耕种着自己的5亩果园,独自生活。槐柏街村村民贾明强,兄弟两人,父亲早年去世,母亲73岁,将仅有的2.6亩果园平分给两个儿子耕种,弟兄两人推来推去都不愿抚养母亲,老人心里空虚,只好远离家乡到渭南找一老伴生活,平时只是偶尔回来看看。以上四类情况共有668户1256人,占到老年人总数的46.3%。前两类尽管是多数,问题不是很大,有一般生活保障,只是缺少精神享受,生活质量不高;后两类是少数,这些老年人的怨气较大,苦恼较多。这种以物质养老代替义务养老的做法反映出农村家庭养老价值取向正在潜移默化。

二是家庭单位规模逐年变小,导致纯老年户不断增多,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弱化。

上世纪8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整体人口增长缓慢,但家庭分裂较快,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指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组成的家庭)增多,导致纯老年户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据资料分析,我国1982年至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家庭户人口由4.3人降到3.97人,1995年抽样调查为3.9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3.44人。槐柏镇也同全国一样,家庭规模处于缩小状态,家庭人数由2000年的5.16人减少到目前的4.59人。家庭平均人口的减少,说明家庭养老功能下降。这次调查发现,全镇独居老人378户747人,占到全镇总户数的7.2%,占到老年人总数的27.6%。独居户老人的增加,一种情况是因生活习惯、脾气与儿子、媳妇不合,老人提出分居脱离核心家庭,有233人,占独居户的31.2%。槐柏镇贺卓村民井向林,现年51岁,属上门女婿,其父母都在75岁左右,父子母女关系一直一般,老人只好尽量远离他们,思想上尽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没能力在经营果园,将果园给其女儿女婿经营,老两口在农忙时偶尔过去给做做饭,帮帮小忙,平时基本上就靠养老保险和亲戚帮忙维持生活;陈胡村张建红,父母均快80岁,就他一个儿子,共6口人,因长期婆媳关系和其儿子本身问题,父母在旧院子独立生活,把自己5亩果园承包给别人经营,每年家庭收入大约5-6千元左右,维持老两口生活;同村张礼栓,父母都是70多岁,自己和媳妇与老人关系总是处理不好,为了生活,老人只好将自己的4亩多果园承包个别人,并养了8头牛,维持生活,攒点积蓄,以防养老。第二种情况是无子有女(出嫁)的27人,占独居老人3.6%。这种情况,一般情况下给女儿招了上门女婿,基本上家庭还都能过得去,没招上门女婿的或者有两个女儿以上的,老人一般是独立生活,轮流照顾;第三种情况是嫌弃老人,不想尽义务,直接不管的487人,占独居老人的65.2%。白家咀村侯振元,48岁,家里共5口人,母亲已年近90岁,独自一人在一破房里居住,基本生活费主要是养老保险、低收入救助,平时还主要是靠本村的一个侄子照顾生活。这一独居老人群体,生活能自理、配偶双全情况能稍微好些,一旦丧偶或者都病倒在床,就不可避免地造成无人管的大问题。家庭户规模的变小,激增了独居户的上升,限制了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

三是在农村“重幼轻老”、“重购置轻赡养”现象抬头, “留守老人”生活质量逐年下降。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抚养孩子的心劲逐渐大于养活老人,二者兼顾的不是很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年轻夫妇户,他们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孩子培养上而忽视老年人的抚养。有的户不惜倾其收入,送孩子到县城或者大中城市上学读书,望子成龙;有的夫妻双双离开农村进城,边打工边供养孩子读书,抛家舍业。而把年迈的老人留在农村,自食其力。这留守老人的生活勉强对付,有病不能及时医治,得过且过。比如:贺卓村的党文平夫妇,两口子带领两个孩子常年县城里做生意,留下70多岁的父母在家独自经营12亩果园,儿子儿媳只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回家转转,平时在果园的经营上基本不过问,可是每年近10万的收入全部给了儿女,出现老人倒贴儿女的现象。这种户约占老年户的47%,其次是苹果收入了,便酝酿着买小汽车、在县城或街镇买房子,基本上不太考虑老人赡养事宜。这种户约占老年户42%。应该说,送孩子在城市学校读书,买小汽车、购城市新居本来无可厚非,这是社会发展和文明的主要标志。问题是一些户往往注重了眼前利益,忽视了老年人的存在和感受,比如:槐柏街村的路绞明、贾岁牙、杨文义等等都是此类家庭。这些老年人体会到的不是社会进步,而是道德、人伦的退化,对“老有所养”的问题产生担心,持有怀疑。

四是孤寡老人自食其力,社会救济杯水车薪。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较快的户,主要体现在年轻力壮的新兴户,而年老户或者老年人独居户则是另一种情况。调查发现,多数新兴户占用10多亩果园,年可收入十几、二十多万元,而年老户和孤寡老人户因体力、多病、欠债等原因,投入跟不上,技术赶不上,节令抓不住,全年只可收入三、五千元。尽管国家对农村60岁以上老人有补贴,看病有合作医疗,但根本解决不了正常生计和改善生活状况问题。加之有个别年老户的年轻家庭成员嗜酒、好打麻将,不爱劳动,经常负债累累,家庭矛盾频发,有的妻离子散。这样的家庭,老人无法一起生活,迫不得己走上独居之路。更有甚者,迫使老年人走上吊自尽的路。这样的户尽管占极少数,但在农村属于不安定因素,对社区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比如:甘石村的李志宏,30来岁,自己也成立了家室,家里共6口人,全家共7亩果园,3亩秋杂地全部由70多岁的父母管理,自己却不务正业,长期在外瞎混,甚至碰触毒品,媳妇和孩子全部靠父母养活,况且每年还要给儿子归还外欠债务等等。还有陈胡村村民胡伟,现年33岁,已成家,家里共4口人,一家小三口长期在外乱混,不务正业,家里的6亩果园全部靠72岁的父亲经营,还时不时的问父亲要钱花,自己在外的欠账还要父亲归还。这几年国家在农村低保、养老方面出台不少政策,农村落实兑现也较好,但是对于一个不断扩大的老年群体,显得很微不足道。

二、当前农村养老问题深层次分析

在调查中,我们走访一些养老困难户,与一些养老好的户及村干部座谈,普遍认为,造成目前养老缺失,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一是农村苹果活路多,时间紧,农忙时无力顾遐老年人;二是农村传统习惯是男养女不养,导致一些户子女之间为养老问题矛盾重重,冲谈了养老心境和环境;三是家庭出现重大变故或者天灾人祸,这些户正常生活难以为继,根本谈不上精心养老;四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很完备。

主观原因,一是部分户儿女各自顾各自的小日子,嫌弃老人是累赘,不得己弟兄们间轮流养老,老年人只能说能吃能喝的最简单标准,谈不上享受和精神舒畅;二是婆媳之间矛盾重重,难以调和,使正常的养老问题难以进行;三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在养老中占主导作用。

三、对农村养老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切实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在现阶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始终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与不好,关系到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关系到新兴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关系到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洛川是个农业大县,随着苹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为大力推进农村养老具备了必要条件,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应该走在全市前列。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一、加强对农民的养老保障意识教育,坚持家庭养老模式这个农村养老保障基础。

家庭养老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养老模式,孝敬父母、赡养双亲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许多孝敬堂前、不计得失、任劳任怨的好儿子、好媳妇,传为佳话,受到邻里赞誉和羡慕。如陈胡村村民陈铁栓(家里共5口人,父亲今年78岁)、甘石村李金海(弟兄4人,母亲今年87岁)、李忠友(上门女婿,母亲83岁)、槐柏街村任宝才(7口人,父母75岁)等等,都是儿、媳、孙孝顺,老人心情舒畅,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晚年相对幸福,亲戚、邻里都很羡慕。像这样的户在这次调查中全镇有68户。我们建议,当前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大张旗鼓宣传这些养老典型,塑造新时期的养老样板和形象,鼓舞正气,坚持家庭养老这个根本。二是着力解决农村低收入户养老困难问题。这些户一部分属文化素质低下,苹果管理不好,收入低,家境改变不大;一部分是家庭成员有重大疾病或者遇到天灾人祸,无力养老。我们各级政府及村民委员会要拿出一定的措施帮助这些困难户增加收入,改善个体养老条件。三是加强《农村养老保障法》的宣传。对赡养双亲思想意识不强、嫌老人是负担的这批人,要逐门逐户进行做工作,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扭转与时代落伍局面。从而,体现家庭养老的整体效应,壮大家庭养老基础,为推进新的养老模式打下基础。

二、充分发挥社区引导、服务功能,架嫁接起链接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的桥梁

目前,各级都在建设新兴社区,这为健全和完善农村养老机制奠定了基础。新型社区不仅要在硬件上下功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而且要在软件上下气力,重点抓农村养老问题,这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各社区具体做好四件事:一是制定社区养老保障工作规划,完善社区养老保障工作规则,使农村养老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二是以社区为单位,把农村养老列入社区工作的目标责任进行考核,形成工作压力,加大推进步骤,使农村养老较差户的比例逐步缩小。三是着力解决困难户问题,使他们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四是积极争取和协调资金,建立农村养老院。农村养老院在国内已有成熟做法和经验,可以学习和借鉴,重点是要解决资金及管理费用问题。通过以上工作,发挥好社区在农村养老中的特殊作用。

三、用好用足社会保障政策,探索新时期农村养老机制,实施农村养老“朝阳”计划

要继续用好用活现行农村社保、养老政策,不得以任何理由、任何借口打折扣、出问题,让农民增强信心,完全放心,积极配合新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推进。

应该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现代化的迅速建立,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面临新的挑战。当前不仅存在认识和观念问题,还存在随着时间推移,人口老龄化加剧,面临的不再是弟兄几个养活两个老人的问题,而是出现一对夫妇养活四个老人的问题;出现两个或者四个老人在家,儿女却在千里之外无法赡养的问题;出现两个或者四个老人都卧床不起,儿女们既要工作又要照料的问题,等等。这种状况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是整个社会性问题。我们要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探索农村养老保险的深层次问题,研究加大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和深化问题,研究如何示范和推进的问题。设想,可以在条件成熟的乡镇或者村、组搞一些试点,利用当前苹果收入较好这个有利条件,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创新,完善社区养老院建设模式,形成新的农村养老保障新机制和新体系,在全县、全市逐步推开。

四、市、县、镇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的领导,为农村养老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政府要花费一定精力去抓农村养老保障工作。要深刻认识农村是各级政府工作的主体,农民是政府服务的主要对象;各级领导要把农民养老保障当作像养活自家老人那样看待,要提到同一高度;要在条件允许时,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的投入;要积极抓好农村养老典型和养老保障新模式实验;要制度中长期规划。力争在较短时期,把农村养老工作推向新的高度,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作出贡献。

附:槐柏镇农村养老问题调查

 

二〇一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附件:

关于槐柏镇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1、自然状态

槐柏镇地处洛川县中东部,地貌属黄土高原沟壑区,当地农民以作务苹果为生计。全镇辖55个行政村,87个自然村,5216户,23982人。总耕地面积7.8万亩,其中苹果7.1万亩,人均苹果园2.9亩。2013年全镇经济总产值3.27亿元。农民人均苹果收入13635元。由于有苹果产业的高收入,洛川农民家境殷实,生产机械化程度高,生活水平达到小康。

2、老年人状况

全镇有60岁以上老人2710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1.3%。其中80岁以上336人,70~80岁933人,分别占全镇人口的12.4%和34.4%。

根据实际情况,绝大多数70岁以下老年人身体状况良好,还可以继续务果劳动,是农村一支不可或缺的生产力量,是家庭财富的创造者。70~80岁老年人逐年退出生产劳动主力军队伍,成为家庭的辅助劳动力。这部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常小病不离身,但大部分人可以自理。有少部分人因病失去劳动能力,有的也不能自理,有的在不到80岁就去世了。这部分人对家庭造成的负担一般不怎么大。

绝大多数老年人在80岁以后,生活难以自理,需要家庭奉养。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年中看病住院的时间在1-6个月。80岁以上老人在各方面成为家庭的负担。

3、对老人的赡养现状

洛川县农村经济自本世纪以来,已由农业种植业转变为苹果产业,洛川县苹果面积达50多万亩,占总耕地面积90%左右,农民人均果园面积2.5亩。如今洛川县苹果收入平均每亩在万元左右,农民家庭年苹果收入在10万元左右。由于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苹果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达到70%左右,居住条件向农家别墅型迈进,小汽车和网络逐渐普及,饮食中肉、蛋是必有之物。自古道,富足出礼仪。农村人在宽裕的经济条件下,大举行孝之道。老人到六十岁,子女们就给老人过寿。到七十岁就给老人合寿木,办寿宴,大张旗鼓尽孝道。农村出现一家赛一家的给老人吃好饭,穿新衣,有的人还带着老人去赶集看戏走亲戚,有的还去西安、北京、海南旅游。洛川农村老年人欣逢盛世,吃穿不愁,对日新月异的现代化非常欣喜,晚年生活得舒适安逸。

二、农村养老问题

欣逢盛世,农村老年人不再是在贫穷与困苦中郁郁而死。自古道,人活七十古来稀。现在如果听说有人不到七十岁就去世了,那一定是得了不治之症。现在基本上没有因缺钱不治而使老人去世的。总体来说,农村养老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投入不足,使老年人的生活停留在温饱阶段。农村的老人现在是吃穿不愁,仅此而已。除过吃穿看病外,家庭对老人再没有什么开支。老人在家中失去对开支的支配权,也失去了话语权。农村老人社会地位最低。现在国家对60岁以上老人发养老金,对70岁以上老人发高龄补助,每年1000—3000元不等。但这些钱基本上掌握在子女手中,是子女赡养老人的经济补贴。

二是养老方式的差异使老人烦恼不已

洛川农村养老,是家庭养老,儿子养老。有一个儿子的老人,和儿子同吃同住同劳动。但也有个别户嫌弃老人,和老人分开过。

有几个儿子的老人,有的和一个儿子在一起生活,其他儿子帮钱帮物,在老人不能自理以后经常前来伺候。这是最孝顺的家庭。可叹的是,老人一直跟着一个儿子生活,口粮地也和这个儿子一起办了果园。在老人能干活能自理时,还能继续生活下去。当老人不能自理需要侍候时,这个儿子不要老人了。理由是,他养了老人十几年,孝道也尽到了,现在该由其他儿子来尽孝道了。其他儿子认为,老人的地你种着,收入是你的,老人给你干了十几年,现在不能干了你不要了。为了老人的赡养,儿子之间吵翻了天。

有的儿子独自承担着赡养老人的担子,但对其他兄弟对老人的不闻不问心中也有怨言,媳妇妯娌之间常常出现恶言恶语,把老人夹在中间,一天没有三顿饱饭倒有三顿饱气受。

有的老人在几个儿子家中轮流生活,每家一月或数月。这样儿子们也尽到了侍奉老人的责任。但是,有的儿子对赡养老人不尽心,老人不愿到他们家去。有的老人尚能自理,就单独生活。

农村也有女儿养老的,有的是独女户,有的是儿子媳妇不孝顺。

农村的孤寡老人、五保户,有的由其近亲属赡养,有的是村集体养老。现在县上有了敬老院,五保户集中到敬老院生活。

三是忤逆不孝之子令老人伤心不已

这些人嫌弃老人,打骂老人,折麽老人,不管吃喝穿戴,有病不看,赶出家门。有的老人出去打工、捡破烂、要饭,甚至有的老人上吊、服毒。

三、农村养老问题产生的原因

中国几千年以来以孝治国,孝敬和赡养老人是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如果不孝敬和赡养老人,就会受到亲属的问责,社会舆论的谴责,法律的惩处。从经济上看,洛川农民收入可观,是有经济能力来赡养老人的。现在实行合作医疗制度,住院费用的60%合疗办给报销了,对低保户民政局还给二次报销。那为什么还会存在养老问题呢?原因有以下几条;

一是农民的自私。农民受小农经济和长期贫穷生活的影响,自私自利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一个家庭一年收入十来万元,花在老人身上不过几千元。家庭开支的重点是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投资,娃娃上学,修盖房屋,买小汽车。娃娃大了,要找工作,要在城里买房,要娶媳妇。由于经济上的投入少,老人的生活质量下降。兄弟们多的,有的人能不管就不管,能少管就少管,耍奸溜滑,不尽为人子应尽的赡养老人的责任。

二是婆媳关系紧张,在一起生活不下去。这有婆婆的不是,也有媳妇的不贤惠。现在农村出现媳妇打婆婆的事时有发生。婆媳矛盾,家家有不一样的原因,解决不好,就会出现老人受虐待。父子矛盾也一样。

三是缺乏孝道教育。有的人嫌老人是累赘,寻找各种理由不赡养老人。有的嫌老人没给儿子找下工作、置下的家业少;有的嫌老人对待子女不公平,偏三向四;有的嫌老人没给他们管孩子。反正是不想赡养老人,要找的理由多得是。

四、提高认识,切实做好农村养老工作

上面说的是农村养老的现实问题。农村养老还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新情况。因此,探索农村养老问题,寻找农村养老的新方式,对于农村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1、目前,农村养老,还是以家庭养老比较务实。家庭养老是农村养老的主流方式。家庭养老,以儿为主,女儿次之。农村孤寡老人尽量由社会福利组织承担养老。

2、创造良好的社会养老环境,使老年人安享晚年。

中国有几千年以孝治国的传统,现在应该发扬光大。

一是制定《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把老年人应享有的待遇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二是倡导尊老敬老之风。用乡规民约的形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尊老敬老奖惩机制。同时把孝敬老人作为乡村文明和谐的重要内容列入基层组织的工作目标,抓紧抓好。

三是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确保把老年人的各项待遇落到实处。

四是国家预算部分经费,建立老年活动中心,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五是在农村尝试建立老年人助养中心。农村在农忙时,或家中其他原因,暂时无法照顾老人时,可把老人托管给助养中心暂时照管几个月。助养中心可以由热心于这项事业的人创办,国家给予适当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