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县山地苹果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

2015/11/27  浏览量:   作者:志丹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志丹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按照县委的安排,近日我们老促会的四名同志深入到义正、永宁、旦八三个镇十几个行政村,采取实地察看、与果农交谈、乡镇领导及村干部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山地苹果产业发展状况做了详细的调查。并在11月19日与县农业、果业、农技、植保、畜牧、水务、商务等11个相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及聘请的市果业专家刘根全同志等进行了座谈,了解全县苹果产业发展状况及存在困难和问题,并听取了他们对该项产业发展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策与办法。此次调查,旨在发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对策,促进苹果产业良性发展。

一、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总土地面积3781平方公里,以山地居多,境内海拔介于1093—1741米之间,年均温度、降雨量、日照时间、无霜期都符合生产优质苹果基本自然要求。2007年以来两届县委、县政府都能一以贯之紧抓省市“苹果北扩”战略机遇,通过行政推动、示范引领、效益驱动、科技支撑等措施,按照“山地建园、高点起步、相对集中、打造品牌”思路,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实现了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截至目前,全县建成苹果产业带16条,果园总面积20.75万亩,全县“7镇1办”面积最大的镇达3.2万亩,最少的镇也有1.8万亩之多。今年挂果园面积达到4.5万亩,苹果产量初步统计2万多吨,产值近亿元,全县10万农业人口人均增收近千元。山地苹果已经成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村致富的主导产业,发展态势强劲。

(一)、干部、群众对苹果产业的认识不断提高。从2007年开始,在苹果产业发展过程中县上制定了不少的激励政策,调动激励群众的积极性。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是已经有部分干部开始承包、托管苹果园引领产业发展,像义正龙泉寺村支书刘志忠就以保成本方式托管了本村9户村民140余亩果园,方便群众、服务群众,引领产业发展;二是部分社会上的有识人士,像在义正阳洼河承包300亩土地建果园的胡全、在旦八何家洼承包209亩果园的韩仁祖等也都通过承包、流转土地等形式积极参与带动和引领群众发展苹果产业;三是群众管理果园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了,现场会、培训会随叫随到,部分撂荒的果园开始管理,返乡务果的农民越来越多。干群关系、邻里关系也明显改善。上访群众逐步减少,下乡干部越来越受群众的欢迎和尊重;四是原来苹果产业的空白村、空白户,今年也都积极向村镇要求栽植果树。永宁镇原计划今秋补植面积500亩,后来连同新建园增至1400亩。县果业局调果苗计划也因各镇新建园面积的增加中途调整了多次。全县累计流转苹果幼园5200亩,形成100亩以上产业大户23个,500亩以上规模大户3个。这些说明从干部到群众对苹果产业的思想认识在不断地提高。

(二)、干部、群众管理果树的意识与技术不断提高。通过几年来的果园管理技术的培训学习与实践,县、镇、村三级干部对果园管理方面的技术都在不断提高,无论是乡镇领导、包村干部还是村干部,在果树各个时期管理的关键技术、关键环节都能说的头头是道,逐渐由果树管理的门外汉转变为内行。全县果园基本都能够按照幼园技术管理路线图的要求和挂果园春刻、夏割、秋拉、冬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规范实施管理,基本看不到不管理的果园。幼园防冻、防抽条技术成熟,四年果树成型,五年初挂果面积越来越多。生物防灾防虫、豆菜轮茬压青、秸秆覆盖等新技术开始引进推广。果实套袋、疏花果技术已普及应用。全县的果业生产逐步走上了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的现代化农业道路。

(三)、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一是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县上有果业局,镇上有果业站,部分村也有了果业技术员,专门负责苹果生产技术指导。还有外聘专家定期巡回指导关键环节,培训各级技术人员和农民果园管理操作技能。县上先后制定了《志丹县山地苹果1—5年生幼树管理技术规范》和《志丹县山地无公害苹果生产技术规范》,规范了果园管理技术规程。目前全县有从市内聘请果业专家8名,县级技术骨干12名,镇级技术骨干249名,村级技术骨干772名。苹果管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二是营销体系开始建立,一些有识之士自发组织成立苹果生产专业合作社。如杏河镇阳台村李营山、永宁镇贺老庄村支书王志昌等都成立了苹果生产专业合作社从流转土地建园,到提供技术服务,到供应农资网膜、专用肥、包装箱、建果库收储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服务苹果产业发展。全县现已成立苹果生产专业合作社15个,服务苹果生产。三是基础配套也在不断完善。现在已建成果园集雨窖5643口、打机井34眼,架设防雹网7888亩,设置防雹点9个,先后建成果库119个、冷库和气调库各1个,确保苹果生产、有效规避风险。

(四)、产业发展规模成型,效益初显。根据调查和相关材料,我县20万亩苹果园面积除去撂荒和损失,实有面积也在15万亩以上。在旦八、永宁、义正调研所走之处路边、山坡都是果园,有挂果的,有新栽的,满目皆是,发展趋势喜人。有苹果产业的行政村占全部行政村的百分之九十还多,有苹果产业的户占全部户数的百分之七十左右,苹果作为我县农村致富主导产业的规模已经形成,全县农村没有主导产业的历史已经结束。果品质量、产量、农民收入稳步提升,不少农民仅苹果一项产业人均收入可达万元以上,收入最高的户可达20万元之多。李家湾村近200亩成品果园亩产几年都稳定在4000斤左右。事实证明苹果产业完全可以成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第一大主导产业。

二、存在问题

尽管全县各级组织农民群众,几年来在苹果生产中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志丹农业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成果,但对全县的干部群众来讲,这毕竟是一项新事物、新产业,难免有不少领域需要探索、认识与解决。我们认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由于部分干部群众对农村目前的转型、变革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在思想和行动上表现出了诸多的盲从和不适应,导致了现阶段在农村组织生产开展、落实工作要求的难度。

一是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部分青壮年农民在择业选择时对自己的市场经济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定位不准,盲目弃农进城务工、经商,甚或定居,造成留在农村从事产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不足,且年老体衰,文化层次偏低。无论从体力、精力,还是投资能力、技术掌握能力上都远远不能适应果业生产的需求。

二是撤乡并镇后,原来撤并了的张渠、侯市、纸坊、吴堡辖区内的行政村,行政功能弱化,致使部分村陷于行政管理不到位的状态,导致这些地方的一些果园面积流失,一部分果园管理不到位,部分村人均果园面积不足一亩,部分果园扫帚树林立,还有部分撂荒,对土地资源造成很大的浪费。

三是粮食直补和县上原定的每亩果园年补助50元的政策落实兑现不够精准,使政府的扶持政策发挥不了积极的作用,反而成了果园被撂荒、弃耕的一个原因,出现了弃耕撂荒的农民依然领取政府补贴的不正常现象,为农民耕地的合理流转带来了困难。
四是部分镇、村组织不能依法履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执法主体责任。既不能责令限期改正闲置、荒芜耕地的行为,更没有依法收回撂荒两年以上农耕地农民的承包权。这也不利于果园面积的巩固和合理流转。

(二)、由于扩张规模速度过快,规划设计工作相对滞后,致使部分果园选址不甚合理;授粉树种搭配布局不够科学合理;苹果品种单一,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为提高果品质量、降低果业发展风险带来了隐患。

(三)、关键生产环节、生产技术的落实还很不到位。有些幼园2年的果树就动了剪子,影响了树势正常生长。有些果园刻、割、拉、剪技术措施的落实不到位,特别是强拉枝的强度不够,角度不够。

(四)、投入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果园水肥不足,不少农民果园投入依靠政府,政府给多少用多少。部分冰雹带上的果园没有防雹设施,部分迎风头的果园没有栽植防护林设施,致使果园受风、冻灾害严重,授粉不均,造成果型不好,商品率不高。

(五)、果品营销体系急需完善。苹果生产是社会化分工比较精细的产业,生产者往往没能力,也没精力从事果品销售。今年全县已有4万多亩果园进入挂果期,但县、乡都没有专门从事果业销售的机构,县内也基本没有从事果业销售的经纪人。15个果业合作社基本刚刚搭起架子,还缺乏足够的经营条件和能力。这些都从客观上形成了营销环节上的薄弱。与此同时,今年苹果销售上还存在着产品分散、商品率低、苹果市场价格走低,部分果农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不服价、不出手等诸多因素,加剧了今年的苹果销售不畅。截至现在还有一半左右的苹果没有销售,营销体系急需完善。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今后应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引领产业发展。一是要继续宣传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坚定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实践证明我县符合发展苹果生产的自然条件,符合市场需求,符合我县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完全能够成为全县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尤其是目前产业发展正处于关键的爬坡阶段,更应该看清希望,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信心,凝聚合力,坚持不懈地发展产业,不断创造苹果生产的新业绩、新辉煌;二是多渠道、全方位地宣传教育干部群众提高对市场的认知力和意识,适应市场变化,认识市场规律,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提高果品质量,提升果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落实政策措施,促进产业发展。一要尽快制定完善允许在职干部承包经营农村果园,引领产业发展的政策;二要制定完善鼓励社会能人承包经营果园,兴办家庭农场的政策。以这两股力量,引领果园产业健康发展,提质增效;三要改善建园补贴办法和粮食直补兑现办法,做到只有直接生产经营者才能享受补贴;四要依法管好承包耕地,鼓励农民管好用好承包耕地,合理流转承包土地,杜绝弃耕撂荒耕地行为,推动苹果产业健康发展。

(三)、强化工作措施,保证产业发展。一是要完善工作机构,健全两个体系,从组织上保证产业发展。完善工作机构就是建议在果业局建立技术推广、销售营销两个中心,全面负责全县的果业生产、营销工作。健全两个体系就是要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和产品销售体系。
科技服务体系宜分三个层次:一是聘请专家教授不断研究引进国际国内一流的生产经营技术,不断培训提高县、乡、村三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指导高标准示范园建设;二是县乡两级专业技术队伍要做到人员固定、专心专业,在操作技术上精益求精,工作态度上吃苦热情,工作作风上亲力亲为,生活待遇上按业绩予以奖励;三是村级果业技术员要好中选优,按整合后的行政村固定人员、固定生活补助标准。可否享受公益性岗位待遇和农民技术员生活补贴两项待遇,使他们的补贴收入达到和接近村干部的补助标准。果农技能培训应按照生产技术环节,以田间地头为主阵地,做到做什么、教什么,让果农学会什么。

营销服务体系宜分为三块:一块是县有营销服务指导中心,镇有专人负责,村有电商信息服务员。村级服务人员参照农民技术员的管理和待遇,做到有站、有点、有业务、有业绩;第二块是不断发展壮大和完善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第三块是一要培育一批懂经营、守法诚信的经纪人队伍,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果品经营效益,提速全县果业生产步伐。二是要不断优化提高苹果生产技术规范,严格落实操作规程,促使幼园早日挂果、成品园高产高效。技术规范制定后,关键在于强化落实手段,必须以严谨的作风、严格的要求保证落实,坚决克服落实工作随心所欲、区域进展参差不齐。技术措施落实不到位,等于问题的重演。三是尊重自然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优化苹果树种、品种。建议今后新建园宜最大限度地减少乔化富士树种,积极引进推广新红星、短枝型富士等早中熟品种,以提高果品总体质量,降低自然灾害损失和市场经营风险。

(四)、优化投资思路、加大投资力度,推进产业发展。要使一项新型产业做大做强,离不开投资的牵引和推进。为此,县上一定要在这项产业即将爬上高峰的时候,下决心加大投入力度,并要研究制定投资效果最佳的方式。我们认为投资应分为四大块:

第一块是保证科技培训、产品营销、宣传推广的工作资金;

第二块是果园基础设施,如集雨窖,生产路、防雹网、生产路等的建设投入;

第三块是果树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化投入,如翻地、肥料、农药等的补贴资金;

第四块是培育建造精品示范园的投入。

并建议县上可否将果业生产的投入总额增加到7000万元左右。在投资款的使用上可否将第三块资金使用方式改为以奖代补,具体做法是:除翻地劳务费外,幼园年亩投入不得低于150元,达到者政府每亩补贴50元;挂果园亩产不足1000斤的亩投入不得低于300元,达到者政府每亩补贴100元;亩产超过1000斤,亩投入增至600元,政府补贴亩增加200元,全县用于此项投入2000—3000万元。这块资金的使用主体应为乡镇人民政府,以此强化乡镇人民政府的一线指挥部功能。但是县上要制定相应的检查监督办法。精品示范园全县拟建十个左右,每个示范园面积应在50—60亩左右,必须推行一流的管理技术,保证一流的投入水平,以亩产精品果5000斤为目标,达到的每亩奖励1000元,每超产1000斤奖励资金增加500元。

(五)、打造“红都保安”山地有机苹果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根据现在人们的消费观念,我县苹果要在市场竞争上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早树立品牌意识,着力打造“红都保安”优质有机山地苹果精品品牌。一是充分利用优厚的自然条件,通过科学的管理技术,提升果品质量,打造品牌;二是通过大力发展畜牧业,建设沼气池,推广豆菜轮茬、秸秆覆盖等生物肥田技术,用有机肥料替代其它肥料投入,保证有机质,赢得品牌;三是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注册商标、精品包装等手段,树牢品牌,提高果品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产业效益的最大化。

(六)、加强领导。工作目标确定以后,关键在干部。为此,要组织和动员全县各级组织、全体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要根据苹果产业的需要建立健全包括全县各级组织、各级干部严格的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将长远目标、年度目标和各个生产环节的要求细化到部门,到个人。严考核,真兑现,要把干部的升降去留和抓产业的考核挂起钩来,用目标责任制促使各级干部真抓实干,干出成效。从工作方法上要把全面推动和典型带动结合起来,所有单位和干部包括村干部都要有自己的工作点。通过抓典型从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带动发展。为把全县建成苹果强县做出每一个人应有的贡献。

二O一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