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泉县粮食安全问题的调查报告

2015/12/28  浏览量:   作者:甘泉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甘泉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对于实现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目标的“中国梦”,意义十分重大。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县老促会组织专门力量就旱作农业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并组织市县农业分会的专家反复座谈研讨,对粮食安全问题形成了共识,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粮食安全的现状

(一)以农户为经营单位的模式制约粮食安全生产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以来,农村改革来断深化,“家庭联产承包”成为农民对土地经营的一种模式,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党坚持农村改革的政策,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是正确的、积极的,可称之为一场“土地革命”。这项政策的稳定执行,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农民群众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农业生产彻底摆脱贫困的积极性,对于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家庭联产承包”的经营模式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和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经营单位小,土地可支配权分散,加上各经营单位基础条件差异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机械化耕作、集约化经营和科学技术推广普及。在粮食生产方面,农民享有绝对的自主权,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政府和社会力量不得干预,粮食安全生产的目标基本上无法保证。

(二)耕作技术粗放制约粮食安全生产

陕北属于黄土高原,农耕地主要包括川台地、沟坝地和山地,耕作面积虽大,但高中产田面积比例偏小。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大多数山地退耕还林还草,农耕地总量大幅度减少,农民人均基本农田2亩左右,不少地区农民占有的基本农田还达不到这个平均数。长期以来,粮食生产受到家户劳动力、经济基础、科技素质、土地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老一辈农民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老一套”,青年农民还是唱着“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我咋着”那段老掉牙的“农经”,年复一年地打发着“春种秋收”的农家岁月。特别是近些年来,农村中的年轻农民纷纷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三八六O”部队,根本无能力去搞科学种田,对于粮食安全更是不管不顾,农户之间的粮食生产水平极不平衡。县级农业科技推广单位虽然在乡镇基层设有站所,每年也曾在农村抓办高产试验示范田块,但由于专业人员缺乏,推广经费短缺、管理体制受限等多方面原因,新技术引进、适用农业科技培训、试验示范田块效益远远达不到农技推广目标的要求,基本上改变不了农村中耕作技术粗放的现状。好在人民政府实施新品种推广补助政策对农民的刺激,粮食作物新品种得以大面积覆盖,粮食生产连年来比较高产,“一俊遮百丑”的表象掩盖了粮食安全生产存在的诸多问题。

(三)传统的储存方式影响粮食安全

甘泉县同陕北地区各县区一样,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辅之以糜谷、豆类等杂粮。山地退耕后,玉米成了粮食生产的主要品种,也是农民除蔬菜以外重要的经济依靠。近几年来,人民政府实施玉米新品种推广价格补贴,促使新品种覆盖面逐年扩大,亩均产量普遍达到800公斤以上,高产田块亩产量可达到1000公斤左右。玉米收获后,农民不及时进行脱粒和晾晒归仓,而是采用传统的收藏方式,将从田间运回的玉米棒装入荆条编制的大型仓笼里,到来年春季脱粒后出售。这种储存方式仅有数月时间,虽然免去了晾晒程序,但却存在鼠害、畜禽糟蹋,若阴雨天气较多,仓笼中堆放的玉米往往会发生霉变,造成粮食浪费,还有可能因鼠害对粮食污染,对粮食品质和粮食安全形成潜在的影响。

(四)农资市场管理混乱影响粮食安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农资经营逐步放开,政府相关部门随之退出对农用物资的经营,转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放开后的农资市场管理和秩序比较混乱,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化肥、农药、种子品种鱼龙混杂,质量良莠不齐,甚至还有假农药、假化肥、假种子上市销售,坑农、害农案件时有发生,不仅为农民造成经济损失,而且对于粮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二、粮食安全必须依靠科技支撑

粮食安全是一门科学,主要包括粮食安全生产、安全收储和安全销售等方面。认真研究和分析陕北地区粮食安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我们不难看出粮食安全与科学技术之间支撑与被支撑的关系。一是粮食安全生产依靠科技支撑。实践证明,粮食安全生产不单是春种秋收简单的生产过程,而是必须通过新品种引进、土壤化验分析、施肥方案制定、基础设施配套、耕作技术推广等科学环节,才能完成粮食安全生产到粮食安全的全过程。要完成粮食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就陕北地区目前农村现状是无法实现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甚至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阻力和消极因素。如何改变陕北地区农业生产经营的现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重要的问题是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以科学的理念和科学的态度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以土地“第三次革命”实现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扫除障碍,创造有利的条件。只有实现了土地集约化经营,才有可能健全和完善农业实用科技的引进、试验、推广体系,才有可能建设和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才有可能提高粮食安全生产系数,为实现粮食安全生产目标提供最基本的保证。二是粮食安全收储依靠科技支撑。我们经研讨认为,科学收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是实现粮食安全目标对政府工作的一项要求。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目的在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土地的产出率。粮食生产丰收,与之相应的收储工作自然必须跟上。因此上说,做好科学收储对于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民政府应该在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出科学的收储规划,在多措并举加强仓储硬件建设的同时,科学地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通过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实现粮食安全目标提供可靠的政策保证。三是农资市场科学管理是对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政府部门退出对农用物资直接经营是大势所趋,但退出经营绝对不是放任不管,相反更应该是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督和管理,更好地为“三农”服务。各相关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从“退出经营”的误区中走出来,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切实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对农用物资质量的检验检测,从保护农民群众最大利益的高度,制定农资市场科学管理的程序,努力做好、做细各项管理工作,配合执法部门严格把好农用物资市场准入关口。

三、实现粮食安全目标的建议

(一)建议政府主管部门成立专门的调研机构,对于农村土地合理流转进行调查,组织科研力量进行专项研讨,探索科学的土地流转模式,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流转相关政策,指导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交易平台和调解、评估、仲裁等一系列机构,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进程,全面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

(二)发展家庭农场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创新、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探索和实践。家庭农场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能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系数、农业生产的水平和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还为“三农”面临的现实问题探索出新的解决办法,为加快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条件,促进了统筹城乡发展。因此,建议各级政府要制定配套政策和工作措施,在认真调查研究和深入宣传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出台关于家庭农场评估认定标准,健全完善家庭农场各项登记备案、审查审批等工作程序,针对家庭农场注册登记、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税费减免、农业保险、用人用地等实际问题制定优惠政策,营造积极的发展环境,培育提高典型,推广成功的经验,做好指导服务工作,为发展家庭农场鼓与呼、办实事办好事。

(三)建议各级政府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科学地设置推广机构的工作职能,理顺管理体制,通过对事业单位改革实现机构精简、工作下延、人员增加、力度加大的目标,真正把农技推广的重点放到农村基层,依靠制度管理和目标考核,促使农技推广工作出成效,更好地为粮食安全生产服务。

(四)建议政府加强对粮食市场宏观预测和调控,充分发挥粮食储备功能,增强粮食储藏和物流能力,以便在粮食欠收年份满足市场供应,在市场价格大起大落时平抑波动,有效地稳定粮食市场收售价格,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