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贫移民搬迁工作的调研报告

2016/08/03  浏览量:   作者:黄龙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黄龙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扶贫移民搬迁是从根本上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是扶贫开发的重要措施。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为了了解和促进我县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县老促会组织部分理事,于7月中旬,对全县1998年以来,扶贫移民搬迁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入户走访、查看相关资料等形式,初步掌握了我县实施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黄龙县地处陕西北部,延安南边沿,县域面积2752平方公里,辖5镇2乡5社区,47个行政村,总人口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487人,有贫困人口3843人,占农业人口的11.8%,居住在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县。

自1998年国家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坚定不移地把移民搬迁作为农民脱贫实现增收致富的重要举措,先后制定了《黄龙县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实施细则》《黄龙县扶贫避灾移民搬迁规划》等多项政策性文件。确保农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的实现。形成党委、政府领导,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机制。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开拓创新,保障有力的扶贫移民搬迁之路,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2015年,累计共搬迁贫困人口5239户22620人,累计总投资 3.70586亿元,其中财政投资 1.680379亿元。

2011-2014年,省市下达我县搬迁任务1522户5510人,建成移民搬迁安置点7个,房屋1534套,搬迁1534户6308人,其中:贫困户搬迁95户302人,集中安置搬迁1307户5507人,分散安置搬迁227户801人;搬迁对象1381人实现了稳定就业。2015年省市下达我县移民搬迁任务836户2044人,目前,已建成移民搬迁住房222套(水磨湾安置小区216套建房工程已结束,石堡镇吉家河584套建房主体工程已完成,瓦子街安置点6套建房工程和30套建房主体工程已经完成)。2016年省市下达我县集中安置点4个,安置点是石堡镇、吉家河、圪台、水磨湾。计划安置1414户4156人,其中贫困户1032户2437人,非贫困户382户1719人。一是非贫困户382户1719人在宏林湾小区进行安置;二是贫困户1032户2437人,回购现有安置房518套,剩余514套在县城选址新建。“十三五”期间,省市下达我县易地扶贫搬迁指标2739户7911人(贫困户2064户4873人,非贫困户675户3038人),其中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1414户4156人(贫困户1032户2437人,非贫困户382户1719人);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750户2052人(贫困户619户1462人,非贫困户131户590人);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575户1703人(贫困户413户974人,非贫困户162户729人)。

在城市化建设上实施县城街道、桥梁、城市景观、给水排水、公园广场、环卫保洁、社会治理等市政基础及公共服务项目66个,城区绿化面积达到54.8万平方米,人均28.1平方米;城区保洁面积达到97.8万平方米;2个市县重点镇和10个新型农村示范社区实施产业发展、基础建设、扶贫开发、公共服务等项目648个。实现农民进城进镇进社区6727人,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314户,发放补助资金6305.76万元。对贫困户施策上,按照“四告别”要求,结合镇村综合改革。对有搬迁意愿的贫困户实施扶贫避灾移民搬迁,集中向县城、重点镇和新型示范社区搬迁安置。整合捆绑保障性住房、生态移民、工赈移民、地质灾害治理、农村危房改造、棚户区改造等资金解决贫困户建房资金不足问题。在搬迁中,对“三无特困户”由政府免费提供不超过60平方米的共有产权房安置;对偏远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差的村和现住人口不足10户的小村组实施整村搬迁;对不愿意进入养老院的特困群体,按照尊重本人意愿原则,由乡镇政府采取修建、回购或租赁等方式安置,重点支持利用闲置的集体房建设农村养老互助大院方式安置;同时,对未搬迁的农村贫困户实施危房危窑改造,确保住房安全;对已建成的移民小区按照“六配套”要求(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开发、能力建设、生态环境、后续服务),整合资金和项目,加强配套建设,提高小区入住率。

通过调查了解,大家一致认为,我县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思路清晰,基础建设力度大,扶贫政策落实到位,成绩显著,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高点定位,建设标准超前。按照《黄龙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以避灾、扶贫、安居、发展为总体要求,选择安全宜居,有发展潜力,人口较集中,辐射带动能力强,配套基础设施好的村镇,作为移民安置区。在选址征地补偿上,通过土地置换、村组互换等办法,既保护和节约了耕地,又降低了征地成本;在移民安置点选择上,采取群众自愿原则,实施“县城——集镇——社区新村”三位一体的建设格局;在安置规划建设上,实施“六统一分”(即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户型,统一层高,统一基础设施,分户建房)的建筑模式;在安置点建设和管理上,由安置点理事会运作,实现公开化、公正化,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达到科学规划、民主管理、建设有序、最终达到高标准建设扶贫移民安置点的目的。

(二)政策公开透明,程序操作规范。一是实行统一的补助标准和政策。建房设计按60平方米、80平方米、100平方米三种户型。2011年补助政策为:“1+5”即每户补助1万元,每人再补助0.5万元;2012年补助政策为省级财政每户补助2.66万元,市级财政每户补助3万元,县级财政每户补助1.5万元,每户合计补助7.16万元;2013年补助政策为:省级财政每户补助3万元,市级财政每户补助3.5万元,县级财政每户补助1.5万元,每户合计补助8万元;2014、2015年补助政策为贫困户:中省财政每户补助3万元,市财政补助0.75万元,县财政补助0.75万元,共计补助4.5万元。农村非贫户:中省财政每户补助1.5万元,市财政补助0.75万元,县级财政补助0.75万元,共计3万元;2016年补助政策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按照户均7万元标准进行补助,非贫困户按照户均4.5万元标准进行补助。搬迁户按人均不超过20平方米的标准选定户型,超出面积建房费由搬迁户自己负担。五保户和残疾户纳入政府集中供养机构安置。二是规范工作流程。为确保将最困难群众首先搬迁,坚持“五优先”,即:优先搬迁安置人均2500元以下的低收入户,住房有困难的贫困户,生存条件差的困难户,搬迁愿望迫切的贫困户,整村组搬迁的贫困户的原则。通过户主申请,村组评议推荐,乡镇政府审核公示,无异议后造册登记,经县扶贫办审批,最后确定搬迁,兑现补助资金,

(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配套。按照“完善功能,提高品位,扩展容量”和“人搬到哪里,服务设施跟到哪里”的工作思路,超前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对各安置点均实行水、电、路、气、通讯、排污、硬化、亮化、绿化等九到位。

(四)多措并举,确保有业安置。按照“有业安置”与“有土安置”相结合的要求。一是对贫困进城安置户,保留其土地、经济林所有权,农闲进城务工,农忙时回乡务农,实现了生活在城市,致富在农村的美好生活愿景。二是发展壮大第三产业,为搬迁进城移民提供就业。县上建设了麻地湾汽车综合服务区,水磨湾500亩农业示范区,诚永食品园区,社会福利厂,生态停车场16个,家庭公寓266套,水磨坊仿古一条街三产门面房176间、6555.65平方米,苗木基地800亩,中蜂养殖基地,龙湖水上乐园等,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581个。实现了提供就业,稳定增收的目的。

(五)特困群众安居有了保障。按照“两手抓”的要求,在抓好扶贫搬迁安置的同时,把自身无法实现搬迁的农村特困户,做为移民搬迁安置的重点解决对象。县政府在裕龙苑小区设立“德政家园”,提供租住房,结构为两室一厅,66.7平方米,水、电、暖集全,装修到位,每月每平方米1.8元,月租120元租给25户特困户,有两户为农村精准扶贫户,23户为城镇特困居民户,逐步实现了贫困户不愁吃、不愁穿,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的“两不愁,四保障”愿望。

例如麻地湾安置社区,位于县城以北300米处,2013年按照统筹城乡、建设生态田园县城的要求和进一步拉大县城框架的思路,借助麻地湾村毗邻县城,属城乡结合部的特点,第三产业发展崛起的优势,以麻地湾村为中心,整合周边7个行政村(分别是八家梁村、泄湖村、沙曲河村、吉家河村、榆树河村、安善村、郑家沟村等),新建了一个移民搬迁安置小区(集中安置点),组成了石堡镇麻地湾社区,现有常住人口704户3104人。1、优惠政策带动,解决搬得来的问题。为了使偏远村、高边坡以及地质灾害地带贫困户能够搬得来,政府统一征回民宅建设用地80.7亩,无偿划拨给搬迁户用于建房;在建设过程中按照“统规统建”的方式进行,即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共建有两种户型(80平方米和100平方米);根据《黄龙县扶贫移民搬迁实施细则》,对搬迁户进行建房补助,每户补助8万元。2、产业配套到位,解决能致富的问题。在制定移民搬迁规划的同时,优先考虑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建设了麻地湾汽车综合服务区(占地面积75亩,提供就业岗位100个)和水磨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占地面积500亩,建设智能温室1座,日光温室大棚200座,食用菌加工车间和产品展厅各一座,提供就业岗位800—1000个);另外又配套建设了麻地湾农贸市场和小区三产门面房86间,提供就业岗位60个。从而达到人人有事干、户户有收入的目的。2014年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836元,比全县人均纯收入高336元。3、公共服务配套,解决过得好的问题。实行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住宅一体规划、同步建设,实施了巷道硬化、绿化、美化、亮化、气化工程,建成了医务室、警务室、文化活动室、超市、休闲广场,成立了麻地湾社区服务站,定期组织观看电影放映和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生活;每年还免费为居民体检一次,社区居民享受到了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

总之,经过我县十多年移民搬迁项目的实施,实践证明它对贫困地区居住在山区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一是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扶贫移民搬迁户告别了过去恶劣的生存环境,集中居住在交通便利、资源相对较好的区域,住房由过去的土窑洞、石板房、危房危窑变成了宽畅明亮、干净卫生的砖混结构住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实现了通水、通电和住宅区道路畅通。方便了就医、子女上学、极大地改善了生存环境,提高了生活质量。二是拓宽和增强了群众增收渠道及脱贫致富的能力。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多形式、多渠道增加了移民搬迁户的收入。三是人居环境有了新变化,改变了一往人畜、厕所一院建的不卫生局面。生活习惯正向卫生、健康、文明方面迈进。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四是搬迁户的生存观念和社会观念得到了转变,以前不少人被贫穷困扰,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生存失去信心,大钱赚不来,小钱不想赚,移民搬迁后,他们相互攀比,积极进取,寻找致富门路,对生存充满信心。五是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尤其整村搬迁后,结合“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有效地促进了迁出区域的生态恢复,建设和保护。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县财政困难,群众经济底子薄,基础设施差,虽然经过县历届领导班子和全县人民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客观分析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移民群众增收渠道单一。移民搬迁人口多为贫困人口,本身经济状况差,移民搬迁属政府补助项目,贫困人口难以承担自身搬迁费用,搬迁后缺乏新的增收产业项目,极有可能出现返贫的情况。

(二)移民新村“重建轻管”问题突出。扶贫移民搬迁工程实施以来,群众的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由于 部分群众受传统观念影响,短时间内无法改变旧的生活方式。新村旧貌,新居陋习依然存在,村容村貌整治和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文明教育等工作亟待加强。

(三)移民搬迁项目配套资金严重不足。近年来,随着移民搬迁工作量的加大,每年除争取国家财政扶贫补助资金外,县财政要支付土地征迁,规划设计,勘探招标等前期等费用和后期的基本服务设施建设费用,由于县财政困难,造成移民搬迁项目缺口资金较大,一些移民户自筹资金不能按时到位,严重影响了整个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移民新村基建监管技术力度薄弱。个别移民新村在施工建设中,没有具备资质的监管人员,虽然相关职能部门落实了施工监管单位和人员,由于全县施工建设量大面宽,不能监管到全县所有的建筑单位,由乡镇、村干部或施工单位聘请人员肩负起了“监理”职责,使个别工程质量难以保证。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为了继续加快我县扶贫移民搬迁工作步伐,提升整体开发水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以下建议:

(一)突出特色,加快移民后续产业。按照“产业围绕资源走,人口围绕产业走,建设围绕人口走”的原则,坚持生产与生活并重。一是对新迁户,要引导转变生产方式,由传统的种植业向发展特色产业、设施农业、现代农业转变,由单一的从事农业向二、三产业转变,由靠地为生向借地生财转变。二是要加大 致富技能培训,提高移民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三是要通过土地流转,增加搬迁群众的财产收入。四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动员搬迁户积极参加各类社会保障,增加移民群众的工资性收入,让搬迁群众就业有岗位,创业有门路,生活有来源。

(二)建立健全移民安置小区管理体系。随着移民搬迁工作快速推进,新型社区的形成,各类矛盾随之而生,社会管理必须快速跟进。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教育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崇尚文明,提高移民户个体素质,营造互帮、互助、互爱、互敬的良好邻里关系。二是建章立制,用制度规范言行。三是建立新型社区配套设施管理体系,明确职责,提高公共设施的使用寿命。四是搬迁居住户人口结构复杂,相关部门应调查完善社区人口数据,设立管理机构,配置管理人员,确保新型社区的稳定。

(三)多方筹集,加大项目资金投入。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原则。一是加大中省投资争取力度。围绕国家“十三五”计划投资的重点,积极向上汇报衔接,争取更好的项目列入国家的计划盘子,力争在项目数量、投资规模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四)规范程序,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一是严格按照项目批复建设,项目单位要严格按照批准建设方案和相关规范组织施工,不得随意变更工程方案和建设内容,确需调整或变更的,应逐级上报,批准后方可实施。二是加强施工监督管理,项目监理人员要具备相应专业资质,按照施工监理职责,实行“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确保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工程质量。

(五)总结经验,巩固扶贫移民搬迁成果。我县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实施以来,政府投资巨大,工作艰辛,成绩显著,但存在不足,为了巩固成果,改进不足,应该认真地进行总结,建议对全县扶贫搬迁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好典型予以推广,不足之处研究对策予以补充完善,把国家的投资,移民户的付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发挥出更大效益,使今后扶贫移民搬迁工作做的更好,取得新的成果。

黄龙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2016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