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丹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关于两镇十村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

2016/09/23  浏览量:   作者:​志丹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按照市老促会的安排部署,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我们从5月9日开始到7月10日,历时2个月,先后对顺宁镇桃沟、阳台、保娃沟门、黄草湾、水沟、白草台和永宁镇贺老庄、崾子川、土门、麻湾两镇十村2015年、2016年的精准扶贫及脱贫攻坚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在调研过程中,召开各种座谈会议18次,查阅了镇村两级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档案资料,走访了近100户农户家庭,全面调查和了解了两镇1429户贫困户和调查村50户非贫困农民的收入、开支、生产和生活状况。查看了顺宁镇的扶贫移民搬迁点、白草台村的棚栽业发展情况和永宁镇贺老庄村永昌果业合作社,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基本上从多层面、全方位了解掌握了顺宁、永宁两镇十村扶贫与脱贫工作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及做法

   顺宁镇地处周河上游县城北,与吴起接壤,属于白于山区,是我县海拔最高的地方,同时也是红大三科、红军后方医院的所在地。永宁镇地处我县洛河下游,与甘泉接壤,是我县海拔最低的地方,1928年,保安县第一个党支部在永宁山成立,这里曾经是苏维埃县政府所在地,两镇均属典型的革命老区。

   两镇共辖54个行政村,293个村民小组,8854户30020人(其中顺宁镇辖32个行政村183个村民小组,4345户17062人;永宁镇辖22个行政村,110个村民小组,4509户12958人);2015年两镇共有贫困户1052户2916人,其中产业户58户181人,巩固户915户2568人,兜底户79户167人;2015年,顺宁镇人均纯收入为11391元,在全县排名第五,保留贫困户127户309人,保留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1.8%,低于国家退出标准;永宁镇人均纯收入11928元,保留贫困户71户161人,保留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1.2%,低于国家退出标准,调研村镇均符合国家贫困村镇退出标准。2016年,两镇有贫困户379户900人(包括新增户),其中产业户151户493人,兜底户228户407人。

   两年来,两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一见面、六签字、三把关、三公示”的原则和程序,反复确认贫困户,建立了扶贫台账、贫困户信息数据库和干部帮扶“两表一卡”,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脱贫计划,落实了帮扶脱贫措施。脱贫攻坚工作做到了底子清楚,工作扎实,成效显著。贫困户收入有了增加,生产条件有了改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农业主导产业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1、苹果产业快速发展。无论规模、质量、效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7年以来,全县先后建成16条苹果产业带,苹果园总面积达到了22万亩。顺宁、永宁两镇有苹果面积44825亩(顺宁24000亩,永宁20825亩),涉及果农3475户12955人(顺宁1786户6251人,永宁1689户6704人),人均3.5亩。全县干部群众对发展山地苹果产业认识清、热情高、干劲足,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产业发展的群体规模已经形成,初见成效。据统计,2015年全县苹果产量达2万多吨,产值近亿元,全县10万农业人口,仅苹果产业人均增收近千元。永宁镇挂果园已经达到了7600亩,土门村今年苹果套袋150万,预计果农人均收入3000元。

2、棚栽业健康发展。全县现有大棚4354座,弓棚8419座,每座大棚年收入均在2万元以上,弓棚收入8000多元,全县仅棚栽业年产值约1.5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本次调查的顺宁镇有大棚526座,弓棚1326座。其中白草台村有大棚383座,弓棚260座,年收入达到974万元,全村810人,仅棚栽业人均收入达12000元左右。        

3、养殖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县有养羊户2753户,羊子存栏23.6万只;生猪存栏6.81万头,形成规模的养猪场98个;鸡存栏26.8万只。顺宁镇有百头养猪场3个,千头养猪场8个,453模式养羊户60户,苹果建园达到2.4万亩。保娃沟门村支书张志明带头发展养殖业,养奶牛18头,年产鲜奶60吨,利润达10万元;养羊600只,利润达12万元。在张志明的示范带动和指导帮扶下,全村有百只羊场15个;白草台村民米彦群,丈夫瘫痪多年,在县老促会的帮助下,建起了家庭养鸡场,2015年养殖乌鸡500只,收入45000多元,人均收入15000多元。永宁镇有养羊户518户,羊子存栏6.58万只,全镇仅羊子一项人均增收1700多元。

(二)干部包扶加快了贫困户的脱贫步伐

确定干部进村帮扶贫困户脱贫致富,是县委、县政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2015年,县上安排8名县级领导包乡镇,200个部门单位包村,1868名干部包扶贫困户,选派74名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做到了包镇驻村联户全覆盖,要求贫困户不脱贫包扶干部不脱钩。顺宁镇党委书记曹振颖走遍了全镇所有贫困户家庭,帮助制定了每户脱贫计划,一户一策,措施精准,为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建立了每月定期一次的扶贫活动日制度,按照问题导向,逐一研究解决扶贫工作中出现的新动向、新问题,保证了每个环节扶贫措施的落实。与此同时,还对她所包扶的侯世林、李小红2户贫困户因户施策,帮助他们联系了较为稳定的劳务项目,保证了他们顺利脱贫不返贫。

县上派往永宁镇的116名包扶干部,截止目前,干部个人投入帮扶资金8400元,化肥16.4吨,玉米种子231袋,地膜196卷,米面44袋,食用油2桶,提供猪仔37头,鸡仔2090只。协调解决大病救助28140元,为贫困户建彩钢房4间。信用联社理事长刘晓峰包扶永宁镇贫困户温万华,帮扶新建果园10亩,投资1000元,资助大学生3000元,提供母猪一头价值2000元,此外还答应今年再提供母猪1头。包扶干部的慷慨解囊,无私奉献,深深感动了群众。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村级领导班子肩负着全村人民脱贫致富的责任重担。在脱贫攻坚工作和农村产业发展中,经常会遇到新困难、新问题。只有一个好的支部班子才能及时帮助群众化解矛盾,排忧解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同时,也能率先垂范,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永宁镇贺老庄行政村在开始发展苹果产业时,群众认识不够、抵触情绪严重,村级三委会班子组织全体党员,挨家挨户做工作,使全村139户农户家家户户新建了果园,果园总面积1408亩,户均10亩。为了帮助果农在果园管理中做好指导服务,排忧解难,在村级领导班子的努力下,该村成立了农民果业合作社,为果农提供农药、修剪工具、技术指导。还修建了苹果储藏冷库,负责果品收购营销等。在村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2014年底该村的贫困人口缩减到了全村人口的2.8%,提前退出贫困村序列。顺宁镇白草台村在支部书记任美雄的带领下,一举结束了长期矛盾纠纷多、群众上访多的历史,并在全体党员中建立了“1+1+10”的包扶工作责任制,即每个党员包一户贫困户,带动10户农民发展棚栽业,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该村实现了户户有大棚,家家有产业,全村仅棚栽业一项人均纯收入达12000元,成为了全县的富裕村,目前该村除一户智残,一户伤残外,其他人员全部退出了贫困序列。去年,村支部为这两户建起了大棚,使他们的收入也达到了2万多元。

二、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脱贫攻坚工作已成为了统领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效,农民的吃穿住行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并予以解决。

   1、农民家庭收入结构急需优化。从我们这次调研统计情况看(调研统计对象包括2015年、2016年全部在册贫困户和15%随机抽样的非贫困户),农民收入结构单一,在贫困村的收入中政策性收入比例较大,种、养业比例较小。桃沟村调研户农民的政策性收入(退耕还林、公益林、粮食直补、养老保险、残疾人补贴等)占到了总收入的62%,种、养业收入不到20%,劳务收入占总收入的15%;阳台村村民的政策性收入占总收入的59%,种、养业占总收入的12%,劳务业占总收入的27%。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惠民政策越来越多,农民对政府的依附思想也随之增长,吃苦精神、自我发展意识越来越差,大量农民盲目流入城镇,特别是留守农村的青壮年农民所剩无几,部分村已成为空壳村、老人村,据调查,外出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54%,绝大多数国家补贴新建的住宅无人居住,农村小学校园闲置,基本农田撂荒现象处处可见,志丹城乡居民的吃粮、吃肉绝大多数靠外来供应,包括知名度很高的小米、荞面、羊肉等产品也达不到自给自足条件。不少地方农民种植的洋芋品种严重退化,病毒侵害严重,产量不高。

2、农村主导产业覆盖面不大,困难不小。两镇果、畜、棚栽业三大主导产业的覆盖人口只占到了总人口的51%。不少长期从事果、畜、棚栽业的农民体能、技能都很难适应主导产业生产、经营需求,直接影响着产业开发的质量和效益。一些地方农民发展产业的依靠思想依然存在,有个别农民甚至认为种菜、种果不是为了给自己挣钱,而是为了给政府增光,诸如大棚维修、棚内换土、苹果施肥、套袋等重大环节无一不依靠政府,只有政府给钱、给物他才干,否则就不干。永宁镇麻湾村村民薛玉祥,苹果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看镇上村上怎么办,包村干部将苹果套袋的袋子买好送到院子他都不看一眼,干部第二天带上全村党员为其义务套袋,既不给送水,也不说句谢谢,似乎大家帮他都是应该的。

3、农民子女上学难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农民不堪重负的大事。调研所到之处,只要问起目前农民的最大困难是什么,都会说是农民子女入学、入托难。目前全县农村村一级既没有小学,也没有幼儿园,3岁以上到3年级以下孩子的家长,无论家境如何,为了孩子只能离家陪孩子入托上学。从调研村镇反映的情况看,仅因供子女入托上学的外出户就占到了全部外出户的60%,这些人基本无法从事农业生产,且绝大多数是30岁左右的青壮年,进入城镇后有的还懂得家庭责任感,能干啥就干点啥,有的就干脆依靠政府,依靠父母生活,有的甚至妻离子散,有的变成了无志无业的城镇贫民。

4、移民搬迁工作有待研究。到今年为止,省上先后下达我县移民搬迁人数为45515人,已建移民搬迁房11386套,经过几年的艰苦动员仍远远完不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要求,目前入住的农民仅2653户;顺宁镇先后共建各类搬迁房671套,落实到户的只有316套。究其原因:一是绝大多数农民不愿离开家乡,他们认为目前的农村水通、电通、路通,电视、手机样样能用,空气新鲜,人有事做,基本享受到了现代文明成果,住在农村生活成本低,疾病烦恼少,没有必要去城镇。二是近年来随着大环境的影响工商业处于萎缩态势,进城就业难,挣钱难,生存难,即使有住处,但无职业、无生计,无法住下去。三是住不起。近年来农村先后几次住宅改造都花了不少钱,有的至今债务未清。移民搬迁房虽说便宜,但总还要出钱,再说住到农村吃穿起居基本不花钱,除了儿子结婚儿媳提出要在县城买房要求的,一般都不愿在城里买房。在种种原因作用下,移民搬迁已成为县、乡、村领导的一件难事。一难农民不情愿、二难政府压力大、既有来自目标任务考核的压力,又有经济压力,为完成上级任务,几年来在财政状况极其吃紧的情况下,县财政投入资金21542万元,贷款3亿元,仍不能全额支付开发商相关费用。

5、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大龄青年成家难,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据调查,目前大龄青年成家难仍呈上升趋势,永宁镇崾子川行政村共有25岁以上未婚男青年49人,其主要原因有:一是结婚费用高,一般需要20-30万元;二是女方要求高。不愿留在农村受苦受累。此外,因种种原因导致家庭矛盾多,离婚率高也成为上升趋势,近几年,全县每年结婚人数为1800-2000对,但离婚人数已由前几年的不到300对增加至400多对。

6、脱贫攻坚工作仍需要再细致,更深入。目前多种情况错综复杂,要做好一项工作确实不易,哪怕是一个细节的忽略,也会给我们的工作造成很大的损失。例如,2015年以前的贫困户、贫困村由于审查不严,导致部分上报入库的部分贫困户不是贫困户、贫困村不是贫困村,一些贫困户代表扮演了应付上级检查、向全体村民分发扶贫款的角色,这一问题已于2015年底得到了彻底纠正。还如我们的兜底户与低保户两线合一工作至今未完成,一部分兜底户未进入低保序列,无形加大了县财政负担。再如教育扶贫资助还不完全到位,个别需要资助的贫困生还未得到资助。

   三、思考与建议

1、要继续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努力扩大产业覆盖面,不断提高产业开发效益。

产业是农民增收的基础,为此一定要持之以恒的继续搞好苹果、养畜、棚栽三大主导产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业户的营销水平,确保产业增收,力争在最短时间内使全县主导产业收入人均达到2万元左右,从事三大产业的人口覆盖面达到三分之二左右,为全县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2、要注重源头治理,有效降低贫困人口发生率。

根据今年精准扶贫对象的构成情况看,除部分年老体弱者外,绝大多数为智障、伤残和大病医治人员,要减少这些人员的发生,一是要切实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特别是要重视优生优育工作,从源头遏制和减少智障人口的出生。二是做好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特别是要加强交通道路安全和农机具生产运营安全管理,最大限度的降低交通农机具事故。三是做好防病治病工作,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做好疾病预防工作,注重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减少疾病发生,确保人身健康。四是要想方设法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减轻农民就医用药负担。五是要做好大病救助工作,努力扩大大病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比例,尽量使大病患者不因医治而返贫。

3、注重美丽乡村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真正做好城乡统筹发展。          

城镇化是由工商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决定的。在我县目前工商业的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仍需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发展上,农村的发展关键在于不断提高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建设环境优美舒适,生产经营顺畅便利,处处繁荣昌盛的美丽乡村,让每一个农民创业增收的潜能都能够得到极大的发挥,使每一个农民都能够成为遵纪守法、诚信友爱、尊长爱幼、自强自立、不靠政府、懂技能、会经营、能吃苦、敢争先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另外,当前还要积极稳妥地做好移民搬迁工作,一定要按照搬得来、稳的住、能致富的要求一户一户做好工作,有条件的就搬,没条件的就缓,切不可操之过急,要因地制宜做好移民搬迁工作。

4、加强教育扶贫工作

要把教育扶贫做成最基础的精准扶贫,让教育扶贫成为扶贫治本的力量源泉。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和农村的发展情况出发,切实做好农村学校布点工作,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应恢复农村小学,创办幼儿园,通过此举减轻农民子女教育负担,为农民自主创业劳动致富腾出时间、精力和资金,让农民与市民共同享有学有所教的平等权益,从制度上根除农民因学返贫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