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思维

2017/12/13  浏览量:   作者:吴起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吴起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当下,社会上确有轻农之现象,认为农者弱势。不容否认,眼前农业、农民、农村确实遇到诸多困境,比如农业生产增效难、农民面临再就业、城乡差距拉大等。归结原因,就是原有的农业农村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和方式,已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与产业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全球化的大趋势不相适应,与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期盼不相适应,农业生产已没有了效益比较优势,这也就不难理解农之弱势了。

     农乃民之根、国之本。农不稳,则人心不稳,国之根基动摇。国家提出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距现在不到5年时间,可谓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届时如果没有农村农民的小康,将何谈全面小康。       习总书记最近在贵州遵义考察时明确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农民如何小康,根本就在于破解“三农”难题。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农业精神,最根本的是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末我国城镇化率为54.77 %,而实际上我们还有近两亿的农民工,这些人还没有完全融入到城市当中,严格讲仍属于农民,我国十三亿人口中农民仍占多半数;2014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9,反映出我国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已越过警戒线;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92倍。这些数据清楚表明,“三农”问题绝非小事、是重中之重,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乎党和国家事业的成败。

“三农”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同系统内外、各行行业密切关联。因此今天的农业人更需“开放包容”的精神。破解“三农”难题,决不能固步自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彻底摒弃“小农思想”,用“新农思维”去研究解决;必须融入到产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大趋势中去;必须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走出新农业新农民新农村的新路子。

新农业之路在于产业化、市场化、工业化和信息化。

产业化的基本特征是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十一届三中会后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短短二三十年,解决了十三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时至今日,农村土地的使命已不单是解决温饱,而是要更高效益。但一个突出问题来了,那就是土地被细化、分化,单家独户的小打小闹难以融入到大市场中去,加之成本攀高,农业生产已很难见到效益了。“种地还不如打工”。随着城镇化浪潮,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镇打工,致使“撂荒弃田”现象随处可见,农业生产再次陷入僵局。因此眼下到了必须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时候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一轮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就是要重新确权颁证,放开放活农村土地的“经营权”,允许以适当形式入市交易、流转或抵押融资,这就为整合土地资源,实现农业产业化扫除障碍、铺平了道路。

市场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命脉。在市场经济中,产业开发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按市场原则办事,用市场力量做大做强产业。产业开发,市场是主体,而市场的核心是企业。因此农业产业开发,必须大力扶持兴办各类农业企业及涉农经营实体,以它们为龙头,把广大农户的生产经营紧密链接起来,形成产业链条、利益共同体,走以企业化加速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真正关心帮助农户生产经营的,是攸关的涉农企业,而非政府。但遗憾的是,我们一些地方政府一提到农业产业开发,就喧宾夺主,越俎代庖,角色错位,花了大力,投了巨资,结果年年抓产业不见产业,事与愿违,劳民伤财。其根本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抑制了市场机制作用发挥。

农业产业化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农业产业真正做大做强,就必须提高科技含量,加快高科技成果在农业领域中的转化应用。以新型工业园区为依托,以涉农企业为支撑,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深加工、精加工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形成拳头产品、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加快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整合利用媒介资源,打造名优产品、名优品牌,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让农业更有效益、更有前途,走现代化农业之路。

新农民之路在于转型,在于职业化。

当前,有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到城镇务工,这其实无可厚非。虽然对眼下农业生产带来冲击,但这正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表现。转型必然有阵痛。这种转型、这种阵痛,恰恰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就业结构调整带来动力、带来空间;恰恰为农村土地资源整合重组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恰恰为那些真正有志于做农业产业大文章的人带来机遇和投资可能。今日之痛,恰为明日之希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实农民的出路很多,即要么继续当农民,职业农民;要么进城务工,自主择业;要么选好项目,投资经商,当农民企业家。农民作为人力资源,无论哪种转型,何去何从,都应由市场来配置、决定。特别是新型农民,要自觉从自家二亩半地的小圈圈中跳出来,以市场为导向,认真务实谋划产业项目,可以积极发展家庭式农场经营实体;有条件的,可以搞各类农业合作社,集中连片,规模生产,高效经营,做大做强基地农业产业;更有条件的,可以投资办厂,搞农产品加工项目,积极引资引智,广泛合作,打拼出产加销科研一体化的农业龙头企业。

新农村之路在于城乡一体化,在于城镇化或就地就近城镇化。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国家提出大力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常态下,这既是扩内需、保增长的必然举措,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首先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让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去配置农村土地等资源要素,为城镇工商资本、先进技术和人才等要素流向农村打开通道。其次要结合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从制度根本上拆除城乡“二元社会”壁垒,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均衡化,使城里人、乡下人公平享有社会保障、发展机遇和基本权利,做到应保尽保。深化农村改革,就是要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而不再是农村要素单一地流向城镇。只有这样,城乡差距才能不断缩小,农村经济社会才能发展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与此同时,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开发和公共服务事业建设力度。“三个改革、三个建设”,就好比“六轮驱动”,以统筹城乡使其“协同并进”,那么新型城镇化这辆车就必然会行驶得又稳又快又好,就必然会把农村社会胜利载向全面小康的目的地。

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切实把“三农”工作放在头等位置来抓,摆正角色,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就是要做好农村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以及各项惠农政策的制定、落实,激活要素,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强大活力、动力;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农业产业开发、招商引资和居民安居兴业创造条件、优化环境;要加大农业项目考察、规划论证和储建力度,积极利用国内外各种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信息平台,加大项目推荐和招商引资力度,以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及各类市场建设为依托,大力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强劲带动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天下头等大事莫过于农。新形势新常态下,农村农民农业正在大变革大转型大升级。时代赋予农业人神圣使命,我们要用“新农思维”,以“勤朴和谐、担当奉献、开放包容、传承创新”的农业精神,凝心聚力,共筑“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农业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